性別, 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2023大專院校跨性別友善校園體檢報告發布

文/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人本教育基金會、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青年民主協會

為了瞭解跨性別學生在校園中的處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等團體共同研擬《跨性別友善校園評比量表》,從學籍性別資料與呈現、友善廁所、宿舍入住機制、課程規劃、校園風氣與支持系統等五大面向,檢驗校園對跨性別學生是否足夠友善。

本計畫與學生組織共同合作,邀請學生們依據評比量表檢驗各自校園內的軟硬體設施是否足夠友善。最終共有七所大專院校加入本次計畫,分別為台灣大學、屏東科技大學、東吳大學、成功大學、高雄醫學大學、中山大學及清華大學。

5月17日是國際不再恐懼同性戀、跨性別與雙性戀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我們舉辦「2023 大專院校跨性別友善校園體檢報告發布記者會」公布調查結果、並邀請各團體及學生社團代表發表訴求,期許開啟中央、地方教育主管機關及學校對跨性別學生處境的重視。

方綺(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政策主任)

台灣擁有堪稱全世界最進步的性別平等教育法,在2004年的時候,其實我們的性平法就將對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氣質的平等保護寫入法律。但是在真實的校園生活中,學校能不能確實做到性平法的要求?跨性別學生是不是真的能安心在學校讀書?這個是我們關切的,也是本次計畫的初衷。

在我們指標的五大友善面向,其中的第一個面向,我們調查了各學校的「學籍性別資料與呈現」制度,是不是有尊重跨性別學生的性別隱私。我們發現,參與本次調查的七間學校,都還是規定學籍上的性別要等於身分證性別,這樣的規範讓許多跨性別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需要時刻擔憂被迫出櫃的問題。

在台灣現行的法令中,沒有限制學校將學籍資料的性別和學生的法定性別脫鉤處理。但是在我們目前調查的七所學校,沒有一間學校願意讓跨性別學生使用認同的性別,作為學籍性別。這顯示了《性別平等教育法》雖然明文保障性別認同,但是在現實中,法律針對性別認同保障的意涵,並沒有被校方正確而且充分的認識。

根據同學回填的結果,目前只有成大提出學校曾討論要「另行讓學生選填性別認同」。我們肯定成大的積極作為,但還是必須要提醒,這個做法還是可能會造成學生出櫃風險。若真的要搜集學生性別認同資料,就必須嚴格控管資料的隱私性,確保不會有非必要人員,接觸到學生的性別認同與法定性別不一致的資訊,避免學生的跨性別身份,在當事人不同意的情況下被迫曝光。

不過令人肯定的是,這七所學校都認識到性別屬於個人的隱私資訊,所以大部分學校在校內的各項正式文件中,多數都不再顯示性別欄位。清華大學已經做到全面取消、成功大學也以全面取消為目標。至於中山大學、台灣大學、東吳大學在「學生基本資料」中仍保留有性別資料;屏科大與高雄醫學大學則是在「學生基本資料」與「導生綜合資料」都還是有外顯的性別資訊。

已經部分學校成功做到「全面取消性別登記」,我們希望更多學校跟上腳步,全面去除外顯的性別欄位,尊重學生的性別隱私;亦鼓勵各大專院校提出更彈性的學籍性別制度,不只能夠讓跨性別學生安心生活,也更貼合性別平等教育法中「尊重學生性別認同」的精神。

蔡瑩芝(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政策倡議主任)

本次的調查中,我們也檢視了各校的性別友善廁所設置情形與現況,有了如下的發現。在數量與分佈方面,七所大專院校的設置數量落在1~14間,首先肯定本次調查的七所大專院校皆設有性別友善廁所,但是在偌大的校園中,這樣的數量比例遠遠不足,本次調查我們也看見各校校內學生經常需要使用的公共空間,如圖書館、行政大樓、共同教學大樓或各系館樓層皆未逐一設置,其可近用性十分不足,成為一個亟需改善的問題。在熱線長期服務跨性別社群中,我們觀察到許多跨性別同學在校園中上廁所會遭遇困難,尤其當身邊同學是以學籍上登記的性別認識他,但其他班級同學則是以外表展現的另一個性別認識他,這種情況往往造成他們很難走進單一性別廁所,只能長期憋尿,或是需要花費更多時間遠離熟人所在的樓層才能上廁所,因此我們期許各大專院校皆能持續規劃與增設不分性別的友善廁所,讓所有人都能享有基本的如廁權利。

在友善指標方面,七所大學、45間的性別友善廁所普遍而言有很高比例都符合「各種便器皆有完整隔間」、「廁間門與隔間板間隙符合標準」、「廁所的標誌打破既有性別刻板印象」、「完整妥善的照明」、「廁所不位於人跡罕至之處」、「每個隔間皆有設置警鈴」等指標,但是45間性別友善廁所中,全面符合本調查各項「性別友善廁所指標」的廁所間數卻十分稀少,特別是符合「可見內部無死角」有28間,達成率偏中低,顯示整個性別友善廁所的安全性仍有提升空間。「皆有設置扶手、掛鉤或置物平台等硬體設施」僅有22間,達成率亦偏低,顯示大部分的性別友善廁所仍未考量到使用者多元需求。我們相信,真正的性別友善,是在打破男女區隔的設置的同時也能兼顧安全、隱私及多元需求。因此我們期許各校未來都能參考友善指標,提供所有師生不論其性別氣質與認同,皆能在維護隱私及安全的前提下安心如廁。

杜振銘(台灣大學學生會 性工坊 負責人)

在性別友善宿舍的部份,我們發現了一個相當嚴重的警訊:參與調查的七間學校均沒有性別友善宿舍,也都沒有法制化或者明文地規定跨性別學生友善的住宿機制。

既有的宿舍男女二元的預設與設計,將空間分為男宿及女宿,並且按照證件的性別「指定」的做法,忽略了跨性別學生住在不符合性別認同的空間所帶來的不安感、不適感與排除感,也無法在既有的性別環境裡開始性別轉換的實踐。宿舍,作為住所、作為學生常待的地方,對於跨性別學生來說,不僅不是安全感、放鬆的來源,反而是焦慮、恐懼、不安的來源。

根據台大學生會性別工作坊以及台大女研社共同參與製作的調查中顯示,台大面對跨性別學生的住宿困境,我們目前是以個案協助的方式協助處理,安排到單人房抑或是教職員宿舍等等,且不是以證件性別作為依據。同時,在住宿組的網頁裡,也在常見問題的Q10中表示跨性別學生住宿的處理辦法並附上承辦人的聯絡方式。台大在新建的太子學舍中,預計規劃一層樓的性別友善宿舍,可惜因為經費等因素,建案流標、工程持續延宕,真正落實可能尚需要一段時日。同時,台大近期也有規劃將老舊宿舍社區拆除重建,引起校內學生性別社團的關注。

我們仍然肯定台大對於跨性別學生住宿困境提供個案協助的處理方式,也肯定學生住宿組在新建案中規劃增設性別友善宿舍。但是,在實務經驗中,我們仍然看到許多的困境與困難,需要教育部、學校、學生社團、甚至眾多學生的力量進一步的努力:首先是教育部函示的「原則」與「指引」的效力與執行問題。111年6月23日,教育部的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通過了「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及宿舍設置指引」以及「大專校院學生入住宿舍性別友善處理原則」。 然而,在台大的經驗中,仍有許多內容是沒有完成的,例如:我們仍然以大女一舍、男一舍來指稱;跨性別學生入住宿舍的相關規定也沒有制定,也沒有加以教育推廣。

其次,在性別友善宿舍的討論中,還包括了具體的空間設計,如:床位分配、淋浴空間等問題。同時,不同的立場之間,對於性別友善宿舍的想像更是大有不同。然而,由於沒有法源,相關的正式討論,如:座談會、公聽會也相當缺乏,未能凝聚共識。

最後,經費的問題也常是性別友善宿舍、性別友善廁所建立的重要阻礙。台大的新建案屢次流標、既有宿舍的調整也需要足夠的床位以及經費加以支持。

因此,我們希望教育部、校方能夠正視跨性別學生住宿的困境。在性別友善宿舍推動的過程中,無論在制度面,如:相關法規的設計或規則的制度化與宣導;抑或是實務面,如:經費及共識的凝聚,都能夠扮演更積極、肯定的角色。

韓宜臻(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秘書長)

在這次的調查中,我們檢驗了各校的課程是否有二元性別限制的問題。調查結果發現,七所大學大一體適能測驗皆仍採取性別分組。其實不只這幾所學校,台灣目前體適能測驗心肺耐力的項目,在國小階段是不分男女都跑800公尺,但是從國中到大學,都分為女生跑800公尺、男生跑1600公尺。

這樣的測量方法,近年已經引發很多討論跟反彈,體育署也正在研擬從明年開始,改以折返跑測驗心肺耐力。原本女800男1600的測驗方法,只用生理性別一刀切,沒有考量個人能力的差異,不但對跨性別學生來說,會產生需要出櫃的風險,而且也強化了運動領域的性別刻板印象,好像女生就一定比男生弱,也變相給了男生「不能輸給女同學」的壓力。

雖然體適能測驗方法可望在明年獲得改善,但是它也反映出運動領域長期的問題:過度強調生理性別的差異,把生理性別與對運動能力的期待綁在一起,形成牢不可破的性別刻板印象。而學校的體育課很多時候不但沒有發揮培養學生運動習慣的功能,反而還強化了這些性別刻板印象。

台灣的性別平等教育是採融入式教學,自然也應該融入體育課程。本會的會員老師就曾經分享,他在體育課教壘球,是請學生依照自己的狀況,選擇要用比較簡單的球拍,還是難度比較高的球棒來打球。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做法,但是比起直接規定男生拿球棒、女生拿球拍,讓學生自己選,不但教學上不會有任何困難,還可以讓學生學習評估自己的狀況。體育教育的目的並不在於區分體能高低、勝負輸贏,而是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促進身心健康,既然如此,更應該打破性別的限制,鼓勵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運動,挑戰自我。

李晏蓉(東吳大學 人權學程學生)

在本次的分析報告中,我們注意到其實多數校園內對於討論多元性別議題的風氣並不興盛,以目前參與計畫的七間大學為例,僅有兩校每年皆有全校性的多元性別相關課程或活動,針對學校的官方入口網站,更是沒有任何一間大學有明確的性別友善標示,當校園內對於這些議題的關注度不高,我們很難期待只藉由教育部、藉由相關法規的規定,就能成功推進到期望達到的成果。

臨近校園選舉的期間,東吳時隔兩年終於再度擁有學生會,但很可惜的,我們仍然沒有與多元性別相關的社團,我相信不是每一間大專院校中的學生,都有足夠充分的管道能夠與校方提出自身的訴求,在整體校園風氣對這些議題從未公開談論的情況下,真正有需求的同學可能甚至連要向哪一個處室提出反應都不清楚,往往最後也就只能妥協。

我們知道學校或許並不是在避而不談,至少在這次的調查中,發現許多校方行政人員在被詢問之後,才意識到有所謂不友善的情況需要注意,學校性平會的相關宣導及活動,目前仍是以性別平等、性騷擾、安全性行為等方向為主軸,這些議題的確非常重要,但藉由這次的機會,我們也提醒,不要遺忘多元性別教育也是不容被忽視的一環。

最後,不論你是學生自治組織的一份子、是學生社團的成員、還是你只是一位長期關注相關議題的學生,我們都希望每一位同學能夠注意到上述提到那些應該被正視、卻長期被忽略的問題,讓多元性別議題在校園中不是一個被隱藏的話題。學生之於學校,不該只被視為過客,我們期待所有學生,都能夠以自我認同的身份,在校園內接收到絕對友善的對待。

張振謙(屏東科技大學 學生議會議長)

「把人當人」是我對人權最基本的詮釋,因此人權不應該因為我們身處校園就受到不一樣的對待,在大學自治建構的的體制中,我們期望的是一個能將人當人看的校園,而不只是單純的職場人力儲備站,我們了解職場與校園之間的必要關聯,但同時我們期望這是建立在我們是人類的情境,而非單純只是社會的生產工具。

臺灣社會氛圍逐步走向多元、開放,但跨性別者在校園中的處境卻是非常的壓迫、不友善。「我們不應該因為擁有這些身分,就導致基本權利受到侵害」,因爲一個社會的建構都是許多不同族群所拼湊起來,同理,「當我們都在,才會構成一個完整的校園。」

在臺灣的性別教育已經從傳統的兩性平等走向現今的性別平權,這說明臺灣對於性別的詮釋不再以粗暴的二分法分類,而是願意以更多面向的角度去討論「性別」這兩個字,同時也代表著臺灣社會其實是願意且尊重的去接納更多元的族群,我們都相信臺灣社會是一直有在持續進步,但期許緩慢進步的代價並不是犧牲現今正在全臺各校園內學習的學生。

每間大專院校的師長都希望能爭取更多資源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在校內好好吸收專業資能,但如果連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無法滿足,我認為其成效還是會非常有限。屏科大佔地約近300公頃,是全臺單ㄧ校地面積最大的大專校院,但目前卻僅有一處具有性別友善廁所,不可否認校方平時確實對於性別平權的概念普及做了許多貢獻,但就單以性別友善的硬體設施來說,是真的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在各校相關資源或是知能需要支援時,非常期盼教育部能適度的提供實質協助,現今在大專校院的學生中,有超過半數以上都是臺灣公民,我們雖然都是學生但卻同時也都具有臺灣賦予的公民權保障,而這不應該再最貼近我們生活的校園內產生壓迫。

林郁璇(人本教育基金會秘書)

我們今天會來呼籲要落實相關法規的規定,是因為現實中,已經有太多的不友善空間我們的孩子付出代價。玫瑰少年葉永鋕的事件,就是一個最沉重、但也必須要面的事件。

以高樹國中葉永鋕的事件來說,如果當時的學校可以意識到,不論性別,如廁時都需要完整的隱私,那也許葉同學當時並不需要在上課時才跑去如廁,在下課時也能安心地進入到廁所內;至少在環境上,可以降低騷擾的機會。

高樹國中為了「紀念」葉同學,在整修好的廁所外貼上了玫瑰和大樹的標誌。但是,過了這麼多年,現在進入到男廁,仍然僅有隔板隔開的小便斗。如果高樹國中真的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怎麼會仍對於這個不尊重隱私的設計毫無察覺呢?性別友善不能只是一個標誌,要透過反省,落實在生活中,進一步更尊重保障每個人的權利。

如果各個校園中,面對「性別友善」,只想到美麗的圖像設計或者有把招牌變得友善,那就是沒有真正在意了解政策的發展經過了多少血淚。唯有在轉型正義的脈絡下理解才會發現這個政策要基於反省,要注重權利的觀點,要看到人真實的需求,否則,就會流於形式。就如同調查報告中出現的,那些只掛了招牌的「偽性別友善廁所」。

各機關和學校,要深刻的意識到,性別友善行動在轉型正義的重要意義:唯有記著過去的不義、以及受苦的人,透過反省與警惕,我們才能讓每個孩子,能夠在一個性別友善的環境好好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