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Mathurin NAPOLY / matnapo unsplash.com
文/許羽賢(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與語文學系學士)
近日,南部城市進行防災演習及醫院預劃「戰傷專責病床」等新聞,引發社會關注。而有黨團就質疑其背後是否隱含對潛在衝突的預備,只是官方不便明言。今天不討論該新聞,而是從此新聞來點題,當我們看到此類訊息,其帶來的不安感也許就觸動了對「安穩」的思索,興許帶來一絲不安,也可能是引發「有此必要嗎?」的疑問,更多的是選擇默默略過,不願深思。
誠然,在現今公開談論此類話題或使人感到沉重,甚至可能被部分人士視為杞人憂天。在資訊紛雜的當代,全球各地衝突頻傳(如近期就有包括但不限於以巴衝突、烏俄戰爭、印巴衝突、胡塞武裝事件的等),現今的我們與其說知道的太少,不如說獲得的訊息太多了,令人無所適從,這會使大眾在資訊疲勞下渴望片刻寧靜,甚至逐漸對這類訊息麻痺。
然而,當官方層級的準備行動,如最近的漢光演習規劃愈發龐大或醫療資源的預先調配浮上檯面時,我們或可換個角度思考:雖然這不必然代表最壞的情況即將發生,但「準備」本身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是對未知風險的積極回應。
民意代表對此提出質詢,這邊無論其立場如何,客觀上也使這些議題能夠進入公眾視野。筆者認為這背後反映的,或許是相關單位已在為某些潛在的、低機率但高衝擊的狀況進行事前越高。其考量點可能更多在於如何避免引發民眾過度反應,以及準備方式的平衡(例如最近演習與漁民漁訊期的衝突)與資源分配的公平性。但對普羅大眾而言,這隱含著溫和的警訊:世界並非永遠風平浪靜,居安思危的意識,在任何時代都彌足珍貴。
筆者會寫這篇文章的主因就是因為對於這種戰事的迫近而感到焦慮,而與其讓潛在的擔憂在心中滋長盤旋,不如將其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為自己和家人構築一份踏實感。若此時公共部門都在為特定情境預做準備,那麼個人或家庭層面,是否也應更具體地思考「緊急情況下的避險」或「準備方案」呢?這並非杞人憂天,而是一種成熟的風險管理意識。
筆者這裡整理了一些大致上較為簡易的方針與實際步驟:
1. 緊急避難包/應急物資箱的整備與定期檢查:這不僅是口號,更需落實。內容物應包含:基本食物與飲用水、常用藥品(可以搜尋家庭常被用藥)、急救用品(如消毒品、止血帶、紗布、繃帶、OK繃、止痛藥等)、白糖與鹽、保暖衣物、照明設備(手電筒、備用電池、太陽能提燈等)、行動電源、哨子、少量現金•黃金或瑞士刀。筆者亦看到網上有建議可納入濾水器、防割手套、護目鏡、醫療剪、保暖鋁箔毯、哨子、塑膠袋、太陽能收音機等等……
由於篇幅限制,此處無法列出所有的物品,讀者可以依照自身的需求添購。重點在於定期檢查,確保物品未過期、功能正常。我們也可以轉念一想,這些準備不僅僅是針對戰爭風險,對於位於地震帶的我們,常見的地震、颱風等突發狀況也可能用到這些設備和物資,同樣可以當作天災的預備措施。
2. 制定家庭防災計畫與通訊協定:在緊急情況下或離鄉的遊子可能面對家人失散、通訊中斷或壅塞的可能。根據語言模型和網路上的建議,筆者整理了以下方針:可預先約定外縣市的親友作為緊急聯絡人,並設定至少兩個家庭集合點(一個住家附近,一個備用的稍遠處)。同時,教導家中成員,特別是孩子,記住重要聯絡資訊,畢竟現代人可能使用智慧助理或電話聯絡人的功能,就沒有記住電話號碼和簡訊。
3. 重要文件與資訊的備份與安全存放:如身份證、戶籍謄本、健保卡、你買的保險單、存摺影本、學歷證明、醫療記錄等重要文件,建議準備多份紙本影印存放於不同安全地點或作成醫療小卡,並考慮雲端備份(例如Google Drive、Drop box)。
4. 避難資訊的獲取與技能學習:了解住家、學校或工作場所附近的官方指定避難所位置(可洽詢內政部防空避難專區),熟悉相關的逃生路線和位置。若行有餘力,可去學習基礎急救技能(如紅十字會開設心肺復甦術CPR、或防災資訊網的止血包紮技巧),並充實防災知識,例如如何安全避難、辨識不實訊息等。
5. 心理韌性的建設與培養:這一點常被忽略,卻至關重要。平時應多關注可靠的資訊來源,培養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避免被不實訊息或恐慌情緒影響(像筆者就是常被影響的那類)。若能與家人朋友建立良好的支持關係,則在高壓力情境下能堅持下來的機率想必更高。
此外,在此必須強調,此文章與任何特定政治立場無關,也亦非意在散播無謂之恐慌。它源於一份對自身與家園安全的純粹關懷,以及「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的箴言。
未來無法預測,但我們可以為已知的風險做好準備。這些準備可以應對某個特定的「萬一」,也可以是提升生活韌性的積極作為,讓我們在面對挑戰時,能多一份從容和自主。
當我們不再將「準備」視為突增煩惱的杞人憂天行為,而是看作責任的體現時,那內心的安定感反而會油然而生。這份安定,並非源於對風險的盲目忽視,而是來自於一種「已盡己所能,其餘盡人事聽天命」的感受。
此文僅為筆者之淺見,期盼能拋磚引玉,若能引發社會對此議題更廣泛的重視與討論,那更是蓬蓽生輝。在這個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代,個人的警覺與準備,不僅是對自己與家人的負責,也是構成社會整體韌性不可或缺的一環。或許,當我們感受到環境中潛藏的不安氛圍時,更應反思:在這幾年,我們還能為提升自身的應變能力做些什麼?這份對準備的思考與行動,或許就是我們能掌握的最實在的力量。
當看完這篇文章,讀者也許可以思考,對於戰爭你的看法與準備是什麼,並且在盡量立場平和交流與碰撞下的前提與他人交流,當越多人能正視這個議題,「擔心」這個議題,關注度越高,也許在開戰前遏止的可能性也會高一些吧……
(至於臺海問題本質上是中美博弈,是否涉及臺灣人民的意見,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備註:內政部警政署防空避難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