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稿, 移民/工

【外婆家有事】誰的廟?神明世界何處擾塵埃

文/張正

泰國與柬埔寨,這兩個虔誠的東南亞佛教國家,最近為了一座印度教寺廟兵戎相見,鬧到國際法庭下令兩國撤軍。怎麼回事?

引起爭議的柏威夏寺(Preah Vihear Temple╱泰文ปราสาทพระวิหาร╱柬文ប្រាសាទព្រះវិហារ),建於印度教仍流行於東南亞的公元九世紀,寺中原本供奉印度教濕婆。十三世紀後,隨著印度教在這一地區的衰敗,柏威夏寺逐漸融合佛教元素,成為佛教寺廟。

柏威夏寺建於陡峭山崖,融和自然景觀、建築藝術和宗教功能為一體,寺內處處皆是精美的古代石雕,雖歷經千年滄桑,然風華不減。二○○八年,柬埔寨以柏威夏寺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順利通過,卻也因此掀起風波。

法國的爛攤子,邊界圖惹議戰火起

柏威夏寺位於泰柬兩國邊境海拔五二五公尺的馬誇山上,靠柬埔寨這邊是陡峭的山崖,香客只能由泰國一側沿山坡拾級而上進入寺廟。

一九○四年,當時的暹羅(現今泰國)與殖民柬埔寨的法國官員協商邊界,雙方同意沿馬誇山山脊劃定邊界。由於柏威夏寺位於崖頂,若按照山脊劃邊界,柏威夏寺應在暹羅界內。但法國官員在三年後拿出的邊界圖,柏威夏寺卻被劃入柬埔寨一側。國勢較弱的暹羅政府儘管有異議,但仍接受了法國提出的邊界圖。而這張圖,也成了日後國際法庭判決的重要依據。

柬埔寨於一九五三年脫離法國獨立,泰國軍隊隨即於次年占領柏威夏寺,柬埔寨一狀告上了國際法庭。國際法庭依據當年法國繪製的邊界圖,判定該寺屬於柬埔寨,泰國應歸還寺內原有文物。泰方抗議,表示那張邊界圖違背常理,是在法國強勢主導下的無效文件,國內也掀起大規模示威。但事隔一年,泰國仍屈服於國際壓力,自該寺撤軍。幸虧柬方也釋出善意,表示泰國公民進入寺廟無須辦理簽證,泰國政府也不必歸還寺內流失的文物。

原本就此相安無事,但是在二○○八年柏威夏寺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雙方再起爭議,甚至兵戎相見,互有傷亡,當地百姓也紛紛走避。海牙國際法院二○一一年七月決定,泰柬雙方必須立即停火,自該寺周邊撤回軍隊。兩國雖然心不甘情不願,但彼此都知道短時間內不可能得到滿意的結果,也就暫時休兵。

上帝的不歸上帝,凱薩的還是歸凱薩

泰國和柬埔寨兩國,相似之處甚多:兩國都有皇室制度;兩國多數人民皆信仰佛教;每年的四月,兩國都慶祝潑水節。不過這些相同之處,並不能保證彼此不起爭執。

對於柏威夏寺的爭端,有人說,柬埔寨是為了賺更多的觀光財,所以急著將柏威夏寺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導致泰國方面不滿。也有人說,泰國之所以態度強硬,是因為反對派煽動民族主義,迫使泰國政府必須採取激烈的軍事行動。

這些都是理由,但是對於化解爭端沒有幫助。由於說不清的糾葛歷史,即使國際法庭今天再將柏威夏寺判給泰柬任何一國,另一國必定還會抗議,然後不久之後,再起爭端。

柏威夏寺究竟是哪一國的?或許不該這樣問。基於宗教信仰而存在的各式建築,理應是諸神諸佛的領地,怎麼會屬於世俗的「國家」呢?該問的是,千百年來,各國的疆域隨著各國國勢的強弱而消長,然而,人民的幸福是不是也隨之起伏呢?

(原稿刊登於2011年國語日報週刊,收錄於《外婆家有事:台灣人必修的東南亞學分》)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