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社會的撕裂與恐慌,政府不該本末倒置

文 / 社團法人台灣酷兒權益推動聯盟

「隨機砍人」事件的發生,掀起了群眾的恐懼、憤怒,以及困惑:「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這樣的問題是重要的,我們希望能找到方法再建立人們彼此的信任、擁有能安心生活的環境。然而,有太多對問題的回應,卻背離這樣的期待。 如,主流媒體並未謹慎擔起探詢「隨機殺人」背後「結構性問題」的責任,只忙著嗜血、八卦,如採訪鄰居,說犯人以前曾如何在社區情緒失控,並描述犯人是「鄰居間的頭痛人物」、「附近民眾人心惶惶」,並武斷地下結論「犯人是不定時炸彈」。

這樣的報導方式,不僅加深大眾誤解、製造「情緒不穩定的人,就一定是潛在殺人犯」的污名,甚至是造成社會恐慌與造成精神障礙者的相關權益受損,實有害無益!從這些「鄰里的恐懼」中,我們應該看見的是──社區心理健康支持資源,的確有嚴重不足。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本應在保障精神障礙者、照顧者與家屬人權的基礎上,妥善評估醫療資源分配後,更積極地投入資源,協助社區心理健康同儕支持社群,如精神障礙者同儕團體、照顧者及家屬同儕團體的形成。但司長諶立中卻在事件發生後,表示「精神衛生法強制就醫門檻過窄」,要「積極修法」,把酒癮、毒癮、意圖自殺者都納入強制就醫範圍。甚至,諶司長還「隔空診斷」,在未有評估結果時,即說犯人的罪行,可能跟吸食藥物導致的幻聽幻覺有關,顯示政府似乎不需要任何專業人員與投入及檢視任何相關支持服務,就能憑刻板印象與直覺躁進地發言、行事,形同本末倒置。 並不是所有需要心理健康的支持者,都適合安置到醫院,且強制就醫本身即是把人粗暴地從他的生活抽開,送進醫院,但並未解決他生活中面臨的難題。現行的醫療資源有限,無法深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就維持一個人平時身心健康的目的而言,強制就醫實在是不得已的「下下之策」。

當一個人變成「爆發的炸彈」,不正是反應出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心理健康支持不夠,而一直處在被排除、孤立的狀態,顯然,給予社區足夠的友善資源,才是根本。如精神障礙同儕支持團體、照顧者或家屬同儕團體的運作、有必要時安排專業人員協作等,讓身心需要照顧的人,能在生活中感受被支撐、理解,因而有紓解情緒的契機,更避免照顧者進出醫院的勞頓、醫療資源可能的空耗。

沒有人一出生就憤世嫉俗、沒有人一出生就是殺人犯。我們對於社會的結構病源,如此疏離、冷漠,把所有問題丟到個人單薄的肩上、把所有責任都關進一個個家庭孤獨的門中。於是,當失業的、貧窮的年輕人自殺時,我們說他爛草莓;當被社區視為不定時炸彈的人終於「爆炸」時,藝人荒謬地說出「家屬要連坐」。當我們認為一個人的問題都是「他家的問題」;當我們等待一個機構如醫院,把「不正常」的人抓出「我們的」日常生活;當我們等待一個人代替我們,拿一把槍把「有問題的人」通通槍決……其實就是讓社會製造越來越多「邊緣人」。

用誤解與排擠去對待「發生問題的人」,並擴大監視、審查任何「可能發生問題的人」,試圖把他們都趕走的那刻,社會正是自己眼中,那個危險的、瘋狂的、無法對話的、傷害人的人,而社會卻一點也不自知。因此,作為精神障礙主體的我們,提出下列訴求:

1、衛福部心口司即刻檢視現行心理健康相關政策,切勿本末倒置。

2、政府應於平時建立心理健康平台,提供有精神障礙者、同儕支持團體、家屬與照顧者團體必要之資源。

 

標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