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原來那不是霧(一)中國禁煤真的能改善空氣品質?

編按:2016年九月,台灣新社會協進會舉辦「兩岸青年抗霾交流活動」,邀請多個台灣民間環保團體參與,共同前往中國北京參訪。六天的活動中,除了與當地相關環境組織交流反空汙經驗之外,也實地走訪受汙染地區與地方居民接觸,希望藉此更加了解中國本土的空氣汙染狀況及中國空污治理政策的實施情形,進而讓台灣的環境運動有所參照及借鏡。公庫記者張已亷當時也前往北京採訪,一起來看看,究竟中國政府號稱「史上最嚴」的管制措施有哪些利弊,在實施上有哪些地方值得台灣政府參考、又有哪些可以改善的地方呢?

文/公庫記者張已亷

「原來那不是霧,吸多了會造成身體病變」,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讓「霾害」議題浮上檯面,中國政府不得不面對空氣污染問題,企業也無法如過往那樣肆無忌憚地製造空汙。台灣社會對於空氣品質的討論也因為這部紀錄片的出現而更為熱烈,民間團體上街抗議,媒體專題報導污染議題,然而台灣政府的因應措施似乎仍跟不上輿論的速度。

中國國務院在2015年頒布了號稱「史上最嚴格」的空氣管制措施,但為何中國政府願意提出這樣的做法?中國民間組織如何看待此事?法規的實際管制成效如何?又有哪些值得台灣借鏡的地方呢?

為了更深入的了解此事,2016年9月台灣新社會協進會舉辦「兩岸青年抗霾交流活動」,邀請包含: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台灣青年氣候聯盟、脫口罩找藍天影像行動團隊、公民監督六輕聯盟等多個台灣民間環保組織參與,同赴北京進行參訪,希望藉由本次交流,促成台灣與中國環團間的對話,同時激盪出更多有利於在台灣從事環境保護行動的方式。

台灣與中國民間環團於中國北京市綠色和平辦公室進行交流。

這次的活動,從接觸中國民間環保組織,彼此分享如何抵抗霾害以及增加公眾參與的實際行動,到聆聽中國環境維權律師訴說新環保法規上路後的狀況,了解當地研究單位對於中國能源轉型的看法,也實地走訪當地燃煤電廠,訪問周邊居民的感受。緊湊的訪調行程,透過探查中國首都北京的狀況,試圖一窺中國對於「霾害」治理的決心以及成效。

重金控制煤炭 郊區仍是盲點

燃煤發電不只會加速溫室效應,更會排放出細懸浮粒子,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PM2.5」。世界衛生組織已證實PM2.5超標會對人體造成危害,而連帶的醫療支出、經濟虧損也將對社會造成巨大的衝擊。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產煤國家,也是煤炭使用量最多的國家,產煤與用煤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空氣汙染對於中國國內人民以及世界的危害不容小覷,中國政府在2013年9月公佈《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畫》中提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將降到65%以下,這有可能嗎?

針對上述問題,世界資源研究所能源項目主任苗紅指出幾個層面的狀況,在政策方面,中國政府編列了相當龐大的經費用於能源、產業轉型與補助企業改善工廠排汙設備。社會方面,中國的總體經濟能力普遍提高,基本生存需求得以滿足後,人民對於生活環境有了另一層級的要求,環保意識也因此逐年升高。至於個人方面,參與國際研討會、加入民間組織、透過社群媒體交換訊息,使得政府機關較無法欺騙大眾。再者,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等大都市皆開始輔助鄰近城市進行改善措施,苗紅認為,這些因素有可能使得減煤成功。

世界資源研究所能源項目主任苗紅。

但是,「禁」煤過程真的會如此順利嗎?苗紅表示,中國目前的總體經濟成長趨勢已不如過去快速,連帶將使得用電量減少,造成中國產電過剩。他說,如此趨勢看似有助於推動禁煤政策,然而,中國政府對於火力發電的補助經費過高,導致再生能源(例如,風力、太陽能、沼氣)的發展因此受到限制。以北京為例,苗紅表示,北京郊區住戶多使用含硫量高的劣質煤炭(散煤),散煤會造成嚴重空氣污染,但是,北京政府稽查人力有限,相關的檢舉、檢查機制難以落實,再加上村長權力過大等因素,使得中央命令難打地方行政層級,導致禁煤政策仍有障礙。苗紅認為,改變並非一蹴可及,但就現況評判,改善的第一步確實跨出去了。

實地走訪當地燃煤電廠 真實碰觸「禁煤」成效

去北京之前,台灣環團收集了北京當地燃煤電廠的資料,發現多家電廠已遭關閉並陸續轉型為「燃氣」電廠(燃煤改天然氣),對於中國政府的「禁燒」效率感到驚訝。為了探詢是否真如資料上顯示的這麼「高效率」,因此,台灣交流團決定自己走一趟。

交流團分為兩組行動,一組前往北京市石景山區,當地有兩座燃煤電廠,分別為「高井熱電廠」與「京能石景山燃煤熱電廠」,另有一座中國最大鋼鐵廠,「首都鋼鐵」。而另一組則前往北京市朝陽區,那裡有三座燃煤電廠,分別為「高碑電廠」、「北京第一熱電廠」與「華能電廠」。

華能北京熱電廠一隅

前往石景山區的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成員吳慧君說,當地居民雖然知道政府有意改善空氣污染,對於政府關閉燃煤電廠及鋼鐵業的措施也有一定信心,在交流過程中,居民能夠指出對於鋼鐵業營運所造成影響的觀察,例如,「工廠內的樹葉都是黑色的」,但吳慧君表示,似乎無法感受到鄰近重汙染地區人民常有的「危機感」,他認為,這或許和資訊不對等有關,也許當地居民並不了解相關產業到底會對健康造成多大的危害。

而針對中國政府關閉電廠的措施,吳慧君表示,在交流過程中,舊電廠員工指出,在關廠的同時,廠方會安排員工至新設立的燃氣電廠進行培訓,而因為其他因素無法及時配對的員工則會暫時「待崗」,已達退休標準的員工則可申請提前退休。對此,吳慧君認為,相較於台灣企業在關廠時處理勞資糾紛的狀況,中國地方電廠的媒合轉介方式是令人感受較好的作法。

北京第一熱電廠一隅

前往朝陽區的小組成員搭上計程車,與司機大哥說明地點後,司機大哥疑惑地說,「北京第一熱電廠?我不清楚在哪裡」,就連導航系統也無法正確的指出地點在哪,一番波折後到達目的地,在附近拍攝電廠外觀時遇見一位住在附近的居民,他目前居住在附近,時常至電廠周遭散步,他認為,電廠煙囪排放的就是水蒸氣,並沒有危害空氣品質的疑慮。第二站前往華能北京熱電廠,四人小組分為兩組探訪路人,結果與第一站相近,當地居民大多無感於污染,甚至不曉得有電廠存在,但是拿在同行夥伴手上用來測量空氣品質的空氣盒子,顯示當天pm2.5數值超過300微克/立方公尺。

透過當地環境研究者的說法,可以看見中國政府將「禁煤」的決心,落實在修改政策與要求大型企業配合等作法上,然而,實際與燃煤電廠相關的居民及勞工對於變革所帶來的變化似乎沒有顯著感受,禁煤政策對於人民的健康及生活品質是否真有改善,仍有待長期觀察。

北京街頭霧霾景象

北京衚衕霧霾景象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