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 醫療

【投書】護理師節重憶:被遺忘與曲解的南丁格爾精神

圖/Shannon O’Toole

文/陳奕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常務理事)、嚴若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會員)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國際護理師節(5/12),這個節日是紀念大家熟知的護理開創者「南丁格爾: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精神,但這樣的精神延續至今,卻成為了護理人員在職場中過度勞累,必須繼續苦撐著照顧病人的教育口號。

在現代醫學興起前,中世紀的歐洲是最早出現提供醫療服務之地,當時僅有修道院與修女有資格為病人提供傷病護理,而修道院外所有替民眾提供護理服務者,皆被視為巫女施行之黑魔法行為。

但隨著十八世紀歐洲戰亂紛起,城市工業快速發展,宗教附帶的醫療服務已無法滿足需求,醫院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但在初步發展混亂的公共衛生中,唯有負擔不起家庭醫師的中下階層會進入醫院謀求治療,同樣照顧病患的護士也是社經地位較低,且被視為污穢低賤的工作者。

這段歷史被稱為「護理學的黑暗期」,直到1840年左右,出生於富裕家庭的南丁格爾不顧家人反對與社會歧視,毅然決定成為護理人員,照顧著倫敦工廠醫院的貧苦病患,並成為促使醫院改善環境的倡導者。

後來她選擇在1854年投入克里米亞戰爭,起初因為平民與女性身份,被拒絕進入軍營,但在勇於向軍官抗爭後達成目的。進入後卻在前線的醫療照顧上發現許多醫護人員過勞、傷兵得不到適當的照護與衛生條件極差等問題,造成士兵死於疾病的數量,是戰場上死亡人數的數十倍。

為改善問題,她積極向政府爭取,卻得到態度冷漠的回應後,南丁格爾請託水利專家改善戰地醫院的衛生環境,成功使傷兵死亡率大幅下降。

戰後,她撰寫了生平最長的著作《Notes on matters affecting the health, efficiency and hospit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British Army》(影響英軍健康、效率及醫療管理筆記)報告書,使用統計學呈現衛生條件造成戰地醫院的高死亡率,要求政府改善。

南丁格爾曾說:「管理不好的醫院,是病人的刑場。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將為醫院改革而戰。」,也因為這些貢獻,讓昔日地位低微的護士,社會地位與形象都大為提高,成為崇高的象徵。此後「南丁格爾」也成為護理的象徵性代名詞。

其實熟悉歷史後,我們可以發現「南丁格爾」,並不是大家所熟知單純的「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如此而已。她擇善固執、不畏歧視與強權,正視整個社會與公共衛生問題,並勇於付諸實踐,力搏改善現狀,才是我們應該真正學習的「南丁格爾精神」。

但現今的社會,護理人員雖不再被視為下層工作者,卻在現代醫療商品化的市場的膨脹發展下過勞,再次淪為體制的犧牲祭品。敢問在護理人員日工時平均為9-10小時與人力不足的台灣,即便有進步的醫療技術與良好的衛生條件存在,又能提供民眾多大程度的就醫安全保障?

因此現今我們社會急迫需要的,是護理人員們開始正視自己的畸形班表、彈性人力、跨科調動、護病比及超時加班無加班費等種種勞動問題。唯有基層人員的意識覺醒,如同十八世紀的南丁格爾一樣付諸行動,力求改善體制與待遇,才能真正解決護理人力問題,進而改善民眾的就醫品質,並迎戰未來數十年重要的長照資源體系建構,使台灣邁向社會褔利更為健全的國家。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