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公民課

怎麼教二二八?為什麼是二二八?

文/莊珮柔(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二二八事件是中學課綱的重點。國中學生大體都孰悉二二八事件是個重要的歷史事件,也大多明白事件發生的梗概。學生對於二二八事件不陌生。教科書對於二二八事件的敘事脈絡,課文不分版本大致描寫是戰後接收代表中國民國接收台灣的陳儀政府,治理不當因此在政治、經濟產生混亂。以及政府軍隊在紀律上產生問題,失去台灣民心。

接著在臺北天馬茶房前爆發2月27日的緝煙血案。不久後2月28日下午爆發的「行政長官公署衛兵開槍事件」,擴大演變成為全島性的抗爭行動。緝菸事件事後處理不當,演變成為全島台人抗爭,最後以「非法叛亂」為由,向中國的蔣介石請兵鎮壓而落幕。

到了高中,有些用功的學生會問,他們讀了課本後,會問如果是查緝香菸,為什麼二二八事件不叫做二二七事件?本文就從這裡作開端。來說明這段歷史怎麼教。

歷史該怎麼教?首先必須想想教歷史,教師是真的在教是歷史事實?還是歷史思考呢?人們面對一堆過去的事情,不會留下每件事情的記憶。歷史課本與教學不是教人們一堆事實堆砌而成的東西。因為歷史的事實與知識,都需要經過人的揀選與思考。人們會記得過去,但不是每件事我們都可以記得。

歷史研究與教室的知識本質上是相同的(Jerome S. Bruner,1960)都要教歷史的知識結構。有哪些資料被留下來了?那些資料說了甚麼話?當時的人們怎麼想?為什麼這件事情很重要?我們怎麼解釋這件事情?好的歷史學家通常會停下來一下。確定歷史事件是怎麼來的。考證事件真實性。接著,他們會問這件事對後來的人產生什麼意義。如果層次在更高點。看了史家的研究我們就可以問。倫理學上這是對的嗎?這樣做有什麼價值?很多時候,史家也會說自己的看法。

關於兒童學習歷史的困難(J.B.Colthan,1975)提到幾點:

  1. 研究歷史實必須依賴證據,證據不等於過去本身,且證據本身是殘缺不全的。甚至是含有偏見的史料。
  2. 學生無法直接經驗所研討的對象。而研究中所使用的史料往往片面或偏頗。
  3. 現存的資料呈現的絕大多數是成人的活動經驗。如各種心機狡詐、權力鬥爭,深奧難懂的法令與制度。兒童很難去了解成人世界。
  4. 歷史學科使用的語彙往往極為抽象。
  5. 歷史的時間因素會使學生加深思考的困難。歷史學經常使用(the vast scale)的觀念來思考。跟各人在日常生活的時間感不同。

針對這五個問題我提出五個教學方法。我認為第一,老師應該教給學生史家觀察偏見的方法。第二,教師應該指出資料中的偏頗之處。第三,教師應該說明成人的邏輯。第四,教師應該翻譯抽像的語言。第五,教師應該給學生脈絡化的時間軸。

以二二八事件到國中到高中階段教學方法來看,高中生可以理解的層次高點,背景知識的數量可以增加。第一點、第二點、第五點的教學方法是國中階段的學生可以理解的層次。第三到第四點比較適合高中生。但不管是什麼年紀的學生,歷史解釋都必須讓他們思考事件的「意義」在哪裡。

國中學生已經可以知道史家觀察偏見的方法,針對資料中的偏頗之處和學生討論,老師也可以給學生脈絡化的時間軸。老師可以使用二二八事件中不同身分的、不同機構,如官方和民間的資料選文討論。文章不宜長,大約三到四句學生讓學生能閱讀理解。然後告訴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從文字中哪些字眼的使用可以看得出來。

比如說1951年12月1日,黃榮燦在台灣師範學院教職員宿舍被捕入獄。政府說他被捕的理由是他曾在二二八前後到蘭嶼寫生「乃為中共勘查地形,以便共軍登陸」。學生看了以後,讓他們判別這是否有可能/不可能?那個這個理由是否足以讓他判死刑?脈絡化的時間軸,可以用二二八事件發生的經過和某個人物被殺害的時間軸放在一起。讓學生理解在事件中死亡的人,他們是什麼身份,他們又是因為什麼被殺,還有哪一個時期被殺人數可能是最多的?人們又如何被殺?

(製圖:莊珮柔)

在教學上,老師務必讓學生知道幾個名詞,如:戒嚴、縣市參議會、二二八處理委員會、陳儀、白崇禧、蔣經國、彭孟緝、警備總部、衛道明,這些資料上提及的人物或事物的名詞與人物身分的解釋,讓學生知道和人物和事件彼此的關係。

高中學生設計複雜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更進一步知道史家如何觀察偏見。老師可以先談歷史上二二八事件的特殊性開始。談二二八怎麼「被消失」?二二八事件這件事一直到1987年為止,一直是「很難」提及的歷史事件,在官方的任何媒體與官方歷史記載不曾出現過。1987年陳永興、鄭南榕等人發起「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公開要求政府說明二二八事件、成立和平促進會,宣布組成「受難者調查登記暨資料整理委員會」。之後政府開始調查二二八受難家屬,1992年才開始出版許多口述歷史。

老師可以提供這些歷史的經過讓學生理解,不是每件歷史都可以被公開的記憶,有些事會被刻意遺忘的,人們為什麼這麼做,是有什麼原因?以下是一張簡單的表格,可以讓學生思考的問題點,這些問題點有什麼意義?

228事件歷史解釋的爭議點

一種立場:政府的錯誤一種立場:意外的錯誤
1. 政府有計畫的屠殺以臺灣人為主。1. 被屠殺是錯殺。因為是民眾有計劃的暴動。
2. 政府明知當時不是共產黨員動亂,卻還是執意鎮壓。2. 外省人有被暴動台灣人殺害的。
3.當時的調查委員會成員並沒有顛覆政府的意圖,而是對陳儀不滿,希望改革政府的作為,秩序已經平定後政府無預警的展開屠殺。3. 相信臺灣有共產黨暴動是因為陳儀的欺騙,並非政府的蓄意作為。
4. 政府動用軍隊屠殺人民。4. 當時臺灣有有組織的暴動,並企圖攻擊政府。
5. 死亡的人有許多是無武裝且無關連的平民。5. 事變後證明臺灣中部有共產黨組成少年軍活動。
6. 事變結束後,政府使用秘密搜捕審判殺害事變中的相關人士,尤其是在日治時代地方上的意見領袖、學界的菁英,這些人失蹤且事後家人被監視。6. 被搜捕的菁英官方並沒有檔案,不一定是政府殺的,且這些人中許多的確是有涉案的嫌疑人。
7. 事後很多失蹤或被殺的人,都是被軍警帶走後未經審判消失,或是毫無理由直接被殺死。事後政府也沒有解釋過原因。
7. 事後有追究陳儀的錯誤,政府並非全然沒認錯。
8. 嫌疑份子中或許有共產黨,當時在國共內戰這是為了國家安全不得不的作為。

二二八歷史解釋事件的「意義」在哪裡?教學設計上,史料的部分我會談黃榮燦和他的作品《恐怖的檢查》。

《恐怖的檢查》原件是木刻版畫(14×18.3cm),鎌倉市神奈川近代美術館典藏。創作者黃榮燦(1916-1952),四川人,昆明國立藝專畢業,專長是雕刻。性格好動活潑,交遊廣泛,善組織。1945年他知道教育部招募赴台教師團,應邀12月來台。

除了擔任師範學院的講師,他同時也出任《人民報導》副刊主編,在台灣各大報刊介紹中國新興木刻版畫文章。開始身兼記者老師畫家身份,儘管忙碌他依舊創作不懈。二二八事件發生都沒有打擊他在台灣自由旅行的意志。一直到1948年,黃榮燦依舊三度前往蘭嶼、綠島、琉球寫生作畫,1946年黃榮燦與朱鳴岡曾在台北舉辦版畫聯展。

二二八事件發生時,他人不在台北,事件發生後,他做了兩個月的事件調查,創作版畫。1947年4月28日,黃榮燦在上海《文匯報》用筆名「力軍」發表作品。命名為「恐怖的檢查——台灣二二八事件」。作品原作在1975年被日本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推出《中國木板畫展》展出,自此為人所注意(張肇烜,2016.02.26)。1975年的展出《恐怖的檢查》成為台灣人民二二八重要的歷史記憶。

《恐怖的檢查》

《恐怖的檢查》畫面上有一個婦人高舉雙手,士兵正在對他開槍,地上散落一地像是香菸的物品。婦人的攤架被推倒,香菸掉了一地。查緝員開槍射向手無寸鐵的民眾,兩人中槍前後倒地。其中有一人顯然死亡了。畫面中間的婦人高舉雙手,畫家把他畫的特別巨大,臉部的表情,雙眼凸出,嘴張的大大的。對他開槍的員警滿臉笑意。另外四個像是民眾的人物做出各種倉皇的模樣。一個黑色巨大軍警模樣的人,用槍托攻擊畫面左下方手無寸鐵像是兒童的民眾。背景有四名持槍警察搭著卡車來到現場,冷漠的看著一切。

國中年紀的學生,可以先問他們「妳覺得什麼是恐怖?」,接著問他們,透過黃榮燦的作品,畫家想要講出什麼話?這是一個讓人覺得舒服的場面嗎?顯然不是,為什麼不是?哪些畫面讓你覺得怪異不舒服?課本裡提到林江邁以及查緝私菸事件,可以在這張畫裡得到印證嗎?當時的人們知道這件事情後,為什麼會上街包圍公賣局?畫面說了甚麼樣的感受?這張畫對比老師之前給妳們的史料。你能不能想一想,畫家為何將這張作品命名為《恐怖的檢查》?

高中階段,在經過歷史老師的描述後,畫面可以給予新的解釋,融和他們在公民課上學的國家暴力、刑法各種法學的概念。

國家有權力,國家可以對人民作什麼樣的事情?刑法第271條有殺人罪。國家可以命令軍人未經審判殺人嗎?殺的又是什麼樣的人?國家殺人有沒有正當性?教師在這個議題上還可以進一步問,二二八的歷史記憶是怎麼被建構的。課本都說2月27日的緝煙血案是開端,但為什麼我們叫做二二八事件?

1947年4月28日,黃榮燦在上海《文匯報》用筆名「力軍」發表木刻版畫「恐怖的檢查——台灣二二八事件」顯然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記憶點。黃榮燦用這個作品,為二二八定名。他將緝菸事件和公署士兵開槍事件的畫面,命名為台灣二二八事件,從此為人熟知。這是二二八事件成為公眾記憶的開始。

畫家透過人物的摹寫,描寫國家殺人的場面。精確地質疑了中華民國國家統治者的正當性。含著微笑,戴著象徵國家權力帽子對手無寸鐵的人民開槍的軍人。冷血地描寫出了國家殺人的場面,也帶出了二二事件之後人民看到政府後首先會思考的問題。我們也可以問學生,國家權力的正當性如何建立,可以彌補嗎?這幅畫如何傳到日本,日本的台灣人看到這張畫後如何思考,又是另一個問題。

公署衛兵開槍事件重要嗎?很重要。因為當時的人就知道國家不能殺手無寸鐵的人民,這是人們需要站出來抗暴最具體的事證。人們衝上街頭反抗政府,這是最具體的原因。但林江邁其實沒有死,人們顯然把別的死亡事件和這張畫的畫面重合在一起。人的記憶是可以疊合的,那些在街頭死亡的人真有其事,只是不是林江邁。版畫不是事實,是記憶的再現,再現之後真實的作品。

高中學生對於成人世界的難解也在這裡。歷史不是眼見為真,那為什麼黃榮燦不知道林江邁其實沒有死?當時很多被殺的人,為什麼他不去查清楚?學生會有更多的疑問,老師可以舉出資料,當時的確很多人被殺。但確實的統計數據,到今日還算不出來。事變之後黃榮燦到處訪問,一度被當成特務。二二八事件後,他被殺,年僅32歲,被孤獨地埋在六張犁,無兒無女死在台灣。

僅僅是一個二二八事件就有這樣複雜的內容,實際上二二八事件確實發生的日期,也未必是人們記得的真實。老師在這裡可以告訴他們,在面對成人世界複雜的一切時,記憶過去的方式比我們想像的艱難。這是兒童在面對成人世界時會學到的課題。

人們會刻意讓記憶過去如此艱難,掩藏過去,因為僅僅是承認事件發生就如此艱難。

歷史記憶怎麼被建構?當代技術的進步讓歷史可以透過聲音、文字、畫面留下來更豐富的資料。人類的記憶可以在事後呈現出畫面,就算無人得知真相,人們可以塑造出自己的記憶與認知。版畫不是現場的第一手報導,是黃榮燦在事後訪查、思考創作的作品,但這作品是歷史記憶的一部分。

我們常說,史家使用一手資料「一手資料比二手資料更為正確」,其實也未必。二二八事件的命名,並非來自目擊者的描述,其實來自於後來人們對歷史事實如何解釋。這些認同也不是一個人就可以製作的。歷史老師在課堂上傳達的是史家以及自己對歷史解釋的價值判斷。根基在事實之上,人們將事件賦予意義。

相關資料

標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