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 投稿

【投書】如何看待2018年機師工會罷工協商在台灣工會運動的意義?

圖/焦點事件。工會與鄭文燦合照。

文/吳嘉浤

機師工會與華航長榮兩大航空公司,在中央的勞動部與交通部,還有地方上桃園市政府的協調下,於8月30日進行第四次的勞資協商會議,這樣的勞資政三方會談,毫不意外地被現任鄭文燦拿來當作政績、也極可能被民進黨政府與部分媒體宣傳為勞資關係的新典範,但這種美化「政府施恩,工人不抗爭」才能有好結果的樣板,以及強調勞工「政府出面雙方各退一步,先求有再求好」的退讓邏輯,其實並不是新的典範,只是重複了過去藍綠收編工會與基層工人的老戲碼。對機師或航空業、甚至交通運輸業勞工長期的權益爭取,更可能有損害的疑慮。以下,我想從會員實質利益、協商策略、以及政治效果等三個面向,來說明這樣的路線,可能會有那些問題:

一、工會表面上了談判桌,實際上放棄談判能真正推進和落實的武器

以機師工會華航分會為例,雖然從調解到罷工投票時洋洋灑灑提出21項訴求,但其中只談成兩項:

針對FOQA(Flight Operations Quality Assurance)飛行數據監控使用原則進行調整。
在「片面勞動條件變更之限制」方面,除法令另有規定外,其他勞動條件、工作環境、交通及外站環境,如有不利變更需與工會協商。

以上兩項皆未訂有違約條款,當資方不履行時,雙方合意交由政府仲裁。

先不提第二項協議大部分只是照抄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7條,重點是沒有違約懲罰條款、在已經完成罷工投票的情形下卻同意由政府仲裁,這代表著若爭議發生時,工會無法行使爭議權(罷工),把最終決定權交付給官方,且不得有異議,等同於在這一年內向執政黨與資方繳械。

不僅如此,此舉恐將產生「狼來了」效應,也就是對會員宣告:工會說要罷工只是虛晃一招,以後若真有需要,要動員會員進行實質罷工的門檻就會更高,因為會員會繼續期待協商而非行動,即便通過罷工投票,也不會有真的要進行罷工的心理與實質準備,等於是讓資方在未來更加有恃無恐。換句話說,這不僅是在這一年內繳械,甚至還是將未來能夠反擊的手給綁起來。

二、團體協約都能跳票,勞資協商會議紀錄能保障什麼?

前車之鑑不能不察,從近幾年航空業勞資爭議的經驗上來看,華航公司自空服員罷工後,仗著執政黨撐腰,毀約的紀錄不勝可數。既對當時勞動部長也有簽字、何煖軒董事長本人也有簽字的協議翻臉不認帳,也否認當時簽訂的是團體協約,更甚者華航公司在與華航企業工會的團體協約、協商會議中更有多項違約跳票,很多仍在裁決、訴訟中,只憑一張桃園市政府勞動局長的主持紀錄能夠為勞工擔保什麼呢?

華航企業工會也有一個血淋淋的案例可以給機師工會參考。2017年底在現任勞動局長王安邦主持的勞資協商會議上,會議記錄中達成的共識,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內多項跳票,這時回過頭去找桃園市政府已經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而說好的往後協商研議也都石沉大海,因為桃園市長鄭文燦其實是重視表面功夫勝過實質對勞工的誠信。

本來機師工會對抗跳票最好的武器其實是勞工的團結,也就是罷工權利的行使,以及背後潛在的政治壓力,但只怕民進黨政府不管是中央的勞動與交通部會,或地方的鄭文燦市長,希望的正是讓機師工會在2018年的地方選舉,以及接下來2020年的總統與立委大選,都不會再發生罷工的壓力,換句話說,對民進黨政府來說,恐怕勞工和工會有甚麼樣的協商管道不是重點,讓工會繳械才是。

三、從揚言罷工變成幫民進黨助選,自主工會的路線是什麼?

機師工會從原本醞釀的中秋罷工,急轉變成跟桃園市長鄭文燦、華航董事長何煖軒、長榮航空董事長林寶水、以及勞動部次長施克和、交通部次長王國材牽手大合照、甚至記者會也交給市政府開,幫忙做這麼多的政績,距離鄭文燦尋求連任的選舉不到三個月,在工運上推進了怎樣的效果?

這裡並不是要猜測工會的政治屬性,而是機師工會選擇與執政黨政府如此密切的合作,卻不能忘記民進黨全面執政的這幾年對勞工的傷害:延續國民黨砍掉勞工七天假的惡政、推動倒退30年的勞基法修惡,如今更不斷高喊要繼續修惡勞保年金。

民進黨中最大的派系新潮流,正是推動修惡勞基法的主要派系,而與鄭文燦這位未來極可能入主中央的新潮流明星合作,不僅如前所述對機師工會有長期隱憂,也間接幫助了打壓勞權的民進黨增長氣焰,因為他們所急切需要的正是這樣的樣板:勞工必須要透過政府的施恩,才能達到訴求,而不該與政策上不斷打壓勞工的執政黨對抗。

與執政黨完全合作也許是一種路線,但這對於工運的力量絕對是一大分化,因為勞工如果只能依賴執政的政府加以斡旋,那工運永遠不可能長出自己的力量對抗政府的惡政。完全「兵不血刃」是不可能的,因為現今訴求的推進,往往是奠基於過往有勞工,不論是在個別的勞資關係中、或者是在一家公司、甚至整個集團的集體勞資關係中,甚至是關係到全國勞工命運的政策鬥爭中,冒著被打壓與被解雇的風險出來抗爭。例如現在華航集團包含機師,每個人都有的年休123天假,就是2016年空服員罷工,並且到現在都還得承受秋後算帳的懲處打壓換來的。

小結

民進黨「居中協調」將罷工收攏為助選的政治資源實為高招,但我並不是要主張機師工會不該以協商代替罷工,誠然,罷工可以是目的也可以是手段,如果協商有實質的成果,當然也可以或應該暫時放下武器;但我想問的是:這段期間的協商,真的有取得並確保能夠放棄罷工的「成果」嗎?還是只是得到所謂高層的「誠意」與繼續協商的「承諾」呢?

同時,我也想再次強調,在鄭文燦依然放任華航公司打壓華航工會其他職種的情況下,不能將這次機師工會與資方協議,變成鄭文燦的遮羞布。

這次市政府介入協商,事實上形成的政治效果,是讓工會放棄「罷工」爭議權,換取部分的協商誠意和承諾,在長期上卻未必有利。我們並不能以為坐在談判桌上就是協商,因為我們終究無法迴避去思考,勞工究竟有多少條件和籌碼,能夠讓資方願意在談判桌上,給出合理並有利於勞工的條件,如果談判是以放棄武器為前提,甚至是要放棄在選舉年的政治施壓機會,那我們姑且不論所謂的「階級分析」或「工運價值」,即便從勞資協商談判中,最基本的「實力原則」與「等價交換」來看,這恐怕也是必須戒慎看待的結果。

【延伸閱讀】機師工會通過罷工投票 促華航、長榮資方進行實質協議

標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