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缺水是天災,停灌是人禍,農民拒絕一再被犧牲

文/苗栗灣寶自救會、沐香農場、248農學市集、彩田友善農作、台灣農民組合協會、綠農的家、雲林縣小農友善耕作產業文化協會、小秧自然農場、臺中市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中台灣農用基地、巴布薩生態友善農場、有田有米工作室、米福公社、月見學習農園、土拉客實驗農家園、灣寶驛站,陸續增加中…

缺水大家一起省,農民拒絕一再被犧牲

今(2020)年6月至今降雨異常,導致台灣多數地區水庫出現蓄水不足的現象,為此經濟部及農委會無預警公告,自10月15日對桃竹苗地區實施停灌,受影響的農田約1.9 萬公頃,其中水稻占1.3萬公頃,其他作物佔6千公頃,估計受影響的農民超過2萬5千人。苗栗灣寶農民洪箱強調,面對氣候變遷日益頻繁的缺水現象,應該是台灣政府跟全民要一起來面對的課題,政府應該要有更積極、更全面的因應措施,不要一缺水就停灌,老是犧牲農業、犧牲農民,並將此視為理所當然。

提高補償金發放,對農產業就沒衝擊了嗎?

面對此次桃竹苗水稻進入抽穗期才無預警宣布停灌,政府相關部門為了平息農民的怒氣,提高停灌補償金,水稻每公頃補償14萬元,號稱史上「最高」補償,彷彿只要補償金夠高,對農民及農產業就不會造成衝擊跟損害,但真的是這樣嗎?中台灣農用基地許文烽表示,對於一般第二期慣行水稻的平均收益來說,這次的補償金額還算不錯,但對於契作、自有品牌、自產自銷及友善、有機等農民,停灌無法收成,將使他們無農產品可交貨或銷售,後續可能造成違約、供銷中斷、品牌形象受損,甚至是品牌破產,導致供銷網絡瓦解等問題。

竹北數屆冠軍米得主農民田守喜激動表示,稻子明明抽穗快要可以收成了,突然無預警停灌,讓稻子在田裡枯萎,真得讓農民心頭淌血,為什麼就不能再調撥一部分水,讓農民完成這一期的收成呢?他接著表示,每次停灌休耕對當地農產業都是一次衝擊與傷害,生產鏈裡的上下游從業者,包括育苗業者、代耕業者、收割業者、烘乾業者、碾米加工業者、稻米契作商以及許多的農業雇工,全都受到衝擊影響,而且大多沒有在補助範圍裡,更何況還有許多的損害,並非單純補償金發放就可以彌補的。

中央臨時宣布停灌,地方政府及農民事先不知情

苗栗縣議員陳品安表示,此次桃竹苗水稻進入抽穗期才無預警宣布停灌,中央事先完全沒有跟地方政府農業部門溝通,農民也都事先不知情,完全沒有時間作緩衝的準備,是很嚴重的疏失。她接著表示,如果可以事先跟地方及農民多些溝通,讓農民可以適度的意見表達並及早做準備,整體影響衝擊也許就可以降低。

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特別指出,依法律層面來看此次停灌對農民是一種「特別犧牲」,特別犧牲就應該要充分的補償損失,而不是像這次的補助辦法限定10內申請,這對受災損的農民是另外一種剝奪。

此次停灌,恐違反水利法及各水庫運用要點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許博任針對此次停灌特別指出,為了抗旱需求,多目標蓄水設施停止供應農業用水,以維持公共用水的穩定,看似合乎水利法規定,但實際上卻有違法且不合理之處。首先,公共用水與工業用水不分,獨獨停供農業用水恐違反水利法。因為這次停灌的各水庫,民生用水(公共用水)跟工業用水的供水管線都是共用的。所以目前停供的各水庫農業完全停灌,但都仍然以公共用水為名,持續供應工業用水,這有違反水利法的用水標的順序的問題。再者,完全停供農業用水,也違反各水庫運用要點。

本次停灌的各水庫,其各自的運用要點裡,其實本來就有規範缺水時,民生用水、工業用水跟農業用水減供的做法。如本次停灌的石門水庫,依照石門水庫運用要點,近來水情是屬於下限至嚴重下限之間,依規定農業用水是依計畫用水量的75%供水,公共用水及工業用水是90%供水。目前各水庫直接全面停供農業用水,有違反相各關水庫的運用要點之虞。因此環境權保障基金會認為,水情吃緊時若需限制供水仍應依照各蓄水設施的運用要點來調整各用水標的的供水量,不得專斷地僅全面停供農業用水。另外,水源調配相關會議應資訊公開、制度化,讓實際用水人,特別是農民代表,得以參與及表示意見。

兩年前研究報告已預警,行政部門卻無作為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柯建佑表示,這次缺水所引發的爭議,其實早在兩年前就已有預警。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在2018年的報告中指出,未來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影響將會使颱風大幅度的減少,原為豐水季的時節只要颱風不來,下半年極有可能發生缺水。兩年後的今天,我們並沒有看到科學家們所做的預測在政策上被實現,只因為政府未能按當年研究成果採取行動,致使農民一再淪為行政決策過程中的犧牲者,因此,我們呼籲政府應重視氣候科學,提高氣候變遷的治理層級,積極展開氣候變遷調適作為。

面對極端氣候,政府應該要有短、中、長期的因應規劃

遠從屏東前來聲援的農民洪輝祥不滿地表示,此次無預警停灌農委會角色完全錯亂,不但沒有捍衛農民該有的水源分配量,反而幫搶水的經濟部安撫農民,主委應該下台。他進一步呼籲,面對極端氣候政府要有更積極、更全面的因應規劃,與民間各個用水部門一起來面對,透過「節約用水」、「有效用水」、「擴大集水」、「提升回收」等措施,讓台灣的水資源更有效地使用。具體作為包括可透過水庫及水利灌溉系統優化,減少水利溝渠漏水,發展在地中小型及家戶型集水、蓄水設施,增加雨水、逕流的收集、利用,建立可循環的地下水使用機制,推廣農業精準灌溉系統,加強各類用水的回收循環再利用,全民一起來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讓水資源更有效、合理及公平的使用。

農業主管機關應該積極與農民攜手發展「韌性農業」

台灣農民組合協會李建誠除了對此次停灌表達不滿之外,也表示農委會底下有很多的農業專家,包括農試所、各農業改良場及其他研究單位,這些研究單位除了可以研究改良抗旱品種之外,更可以依照各轄區內不同的耕作條件,盤整出不同期作缺水時當地適合輪替種植的作物及品種,再透過耕種方式及農法的調整,協助農民發展出更有適應力的「韌性農業」,一起面對極端氣候的考驗。

農民代表期盼政府資訊公開,重視農民權利與意見

最後此次行動發起人洪箱代表農民,將「農民同聲明書」接給行政院代表,行政院經濟能源農業處副處長林煌喬,並希望行政院能好好正視此次農民的意見,提高氣候變遷的治理層級,水源調配制度資訊公開化,讓農民及民眾參與,積極面對因應極端氣候挑戰。

與會農民及聲援團體的五點共同聲明:

1.缺水,是台灣政府與全民要共同面對的課題,不要老是犧牲農業,並視為理所當然。

2.停灌、休耕,對當地農產業及農戶衝擊甚大,應是萬不得已的最後手段,不應該被經濟部視為常態的優先選項。

3.面對極端氣候水資源的問題,政府應提高氣候變遷的治理層級,並以更積極、全面及具體的作為、規劃來因應;水源調配應資訊公開、制度化,讓民眾參與。

4.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政府農政部門、學術研究單位、民間團體與農民,應該儘速整合資源,一起合作找出適合台灣各地的韌性農業模式,共同積極面對挑戰。

5.萬不得已需停灌、休耕時,應該要提前預警降低衝擊,對於當地受影響的農產業上下游及相關從業人員,應該要盡可能給予合理的補償與紓困。對自有品牌、自產自銷及友善、有機耕作農民,應該要有別於一般慣行耕作的補助計算方式。

聲援團體: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屏東環境保護聯盟、台灣牛角坡自然人文協會、社子島自救會、金城公園綠地保留自救會、桃園市好生活協會、竹北璞玉自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中台灣公民行動陣線,陸續增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