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公民課

教室外的公民課|校園自治還得搭配「自制」

(Photo by Mulyadi on Unsplash)

文/許清閔(國立苑裡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終於可以暫時擺脫線上相會,回歸面面相對的課堂了!」暑假結束前夕,心中原本還有些新學期的期待,但一通電話便把人拉回現實……

某所學校的主任有些著急地詢問:到底經過學生服儀委員會決議的規定,是不是可以立刻被修正?

我有點疑惑,以為是長輩們想要翻案嗎?

結果竟是該校在討論議決服儀規範之際,學生之間便出現了兩種主張。最後學校通過了學生會主張的版本,但另一派的學生不滿,便在開學前夕積極串聯,堅持己方的主張,向學務處要求再次提案重新審議…。

那一位才剛上任的主任,除了得隨時警覺疫情變化以及張羅學校防疫工作,還要煩惱這一件事該如何善了。

不知道這位主任最終有無行文主管機關函釋,但這個事件也開始讓人思考:學生自治這一件事。

自治精神需要搭配自制  否則難保傾向「合法暴力」

在現行的社會氛圍與趨勢下,學生自治無疑是基本的權利,也是國家社會努力營造的方向。自治出自於對理性的肯定以及個人主體性的尊重,既合理也正當,而且在民主國家,更需要讓自治的精神在未來的國民身上紮根,讓這些未來的國民先認識自治是怎麼一回事。

但在目前的社會氛圍下,距離理想的自治可能有一段遙遠的距離!

民主的運作需要一套規則搭襯,透過規則凝聚多數的共識並具體成社會群體共同依循的框架。因為擔心多數暴力的可能性,所以多數民主社會都有防範或補救的機制存在,比方司法權的設計。在民主的精神下,自治其實需要搭配自制!對規則、對民主共識的尊重。但看一眼現在的台灣乃至於世界…。

還記得2021年初的時候,一波寒流讓多所學校紛紛「頭痛不已」。事情的起源在於有學生團體開始關注學校服儀規範,有關外套以及帽T的穿著,有部分學校依然維持舊時代的規定,要求學生最外層以穿著學校外套為主,對於其他外套採取禁止的立場。但學校服裝的保暖性長期以來素有功能不彰的評價,所以有學生穿著個人的保暖衣物,配戴圍巾及帽子上學,結果就掀起一股風波。

過程中「台灣青年民主協會」透過在各地學校的學生意見反映,指出全台「84%學校違法」[1]。新聞一披露,旋即引來行政院及教育部的關注,除了再次重申不得禁止添加保暖衣物外,行政院更做出了「學生安心加外套,政院給你靠」的梗圖[2]。結果又引起學校及教師們的不同看法。

從這件事其實就可以看到台灣社會在民主運作中,除了制度外,言論的聲量、機關或個人位階都會產生對自治指手畫腳的某種權勢。這種權勢不只上對下,也可能透過輿論塑造共同的假想敵而來。只不過在梗圖事件中,全國連主管機關似乎都忽略了教育部在2016年暑假已經要求各校產生由教師、家長、專家及學生合組的「服裝儀容委員會」[3]

面對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服儀爭議,其實可以要求各校回歸且落實委員會機制,並且透過制度解決問題。遺憾的是行政院以能夠吸引輿論目光的方式做圖力挺學生了事,卻忘了藉機再次宣導服儀委員會機制,更錯失一次師生之間實踐校園自治的機會,也無法化解社會對於校園內的不信任。

校園自治不應淪為比氣勢、比聲量

民主社會的可貴在於多數共識的產生,這過程的理想是「以理服人」。持平而論,天寒加衣天經地義,鼓勵討論其實是一個良好的契機。但挾權勢、炒聲量,以「給你靠」的極簡標語,看似排除了問題,但對於校園內外的社會資本根本無所助益,更可能強化「以力屈人」的既定印象,所以網路搏版面、輿論算讚數甚至比拳頭、比氣勢的事件在現代社會反而獲得孳生的溫床。

回頭想想前面所說的學務主任處境不就是夾在這僵持局面中嗎?學生們將自治簡化成連署算人數,只要不合己意就是想辦法推翻,只為達成自己偏好的結果,而不論規則的尊重。如此發展,自治要能服眾也恐怕也越來越難了。

當自治越來越向「合法暴力」傾斜而不受制衡的時候,誰還在乎民主內涵?校園自治也就只存在於學務處前的班級海報展示、每學年例行演講比賽以及儀式感滿滿的校內學生會選舉上了。

[1] 〈寒流來襲校服內外都能加衣? 青民協:8成學校違反新規〉,中央廣播電台,2021年1月15日。

[2] 「學生安心加外套,政院給你靠」,蘇貞昌臉書,2021年1月15日。

[3] 《高級中等學校訂定學生服裝儀容規定之原則》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