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 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司法倒退嚕, 司法院自以為是向前

(圖片提供/台灣公民人權聯盟TCLU)

文/台灣陪審團協會

司法改革是台灣社會長久以來都在討論的議題,然上週由司法院聯合各部會召開的「司法改革重點成效記者會」中,曾銘宗立委便引用中正大學的調查,僅有三成二左右的民眾對法官持有正面評價,而台灣公民人權聯盟也於今年年初針對司法改革進行民調,結果也是僅有三成左右的民眾滿意司法改個,顯見台灣社會對於這些年司法改革的成效並沒有太多信任。

細察,司法院確實有諸多司法改革措施,然改革措施卻未必是往好的方向、往正確的方向前行,因此台灣陪審團協會、吳景欽教授及詹晉鑒律師,於今日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執政當局應該審慎思考、修正司改政策。

透過觀察,台灣陪審團協會、吳景欽及詹晉鑒指出,司法院司法倒退,甚至是重大錯誤:

一、司法信賴度偏低,彰顯司法院的改革不力。

根據台灣公民人權聯盟的民調資料顯示,民眾對於司法的信賴程度僅僅只有約莫三成,遠遠不如民眾對於警察的信賴度七成五之高,顯見民眾極度不信任台灣的法院端,此即彰顯司法院的改革不力。

二、司法院長配合選舉召開記者會。

在臨近選的的8月25日,司法院長許宗力配合法務部長及行政院政務委員召開司法改革記者會,會中舉出的數據顯然與中正大學團隊做出的結論相悖,此舉除了彰顯司法院的欲蓋彌彰外,也凸顯了司法為選舉政治服務,顯示司法院司法不中立。

三、商業法院案件數量不足,法官人力調度成謎,許宗力院長應受彈劾。

自2021年7月份起,商業法院成立,成立之際認為案件數可能會太多,是以將訴訟標的門檻訂為一億元,然成立初期四個月卻無案可審,造成甫上任的七位商業法院法官須額外支援其他法院的情況;即便拉長時間來看,2021-2022年期間的一年半理頭,商業法院也僅受理了211件,終結了其中的136件,相比於其他法院來說數量確實偏少,應擴大收案的標準跟來源,以讓商業法院能正常運作,也讓司法人力資院得以充分被發揮。

四、行政訴訟的修法,進一步限制人民上訴權。

司法院在2021年通過修法目標,於2022年通過修法,修正行政訴訟法及其連帶的多則法條,希望透過限制人民的上訴權,使訴訟資源集中在處理事實的第一審,然而,自2021年到現在,已經有多個民間團體召開過相關的記者會及發佈文稿,指出若無法先行堅實第一審的審判品質,這樣胡亂的限制上訴權,可能導致更多的司法弊病,先堅實才限制,才是更好的司改途徑;而另一方面,司法院也開始裁撤地方法院的行政法庭,這是嚴重的反民主行為,大開民主倒車。

五、國民法官制度,量刑超重失控。

陪審團協會於08月23日便已召開相關記者會,說明在現今國民法官的制度下,容易使得審判判刑過重。上週才剛判決確定的案子,是一個重鬱症母親殺害自己的孩子、求死失敗的社會悲劇案件,卻遭重判16年,判決過後民間輿論普遍認為判決太重。此也顯示違背社會價值觀的判決又一次出現,國民法官制度期望讓人民參與審判的設想,徹底失敗,應該徹底重新檢討此一制度的構想與配套措施。

圖片提供/台灣公民人權聯盟TCLU

出席名單:
陪審團協會理事長 鄭文龍、
真理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吳景欽、
律師 詹晉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