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公民課, 教育

唯有當孩子投入感興趣的事物,才有可能達到學而不倦的境界

快樂乃奠基於令人喜歡的事物上(圖/TheGiantVermin,cc license)

文/賴柷宏(北一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2016年總統大選在即,迄今仍未見各大陣營候選人對於彼此的政見進行理性的論辯。明年不論哪一組候選人當選,其所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皆相當嚴峻棘手,在在考驗新一代國家領導人及其執政團隊的智慧,其中攸關百年大計的教育方針,勢必成為新政府主政後的難題。

日前蔡英文競選團隊發表教育政策,提出一項政策目標是「降低升學壓力,還給學生快樂學習的童年」,這項「讓學生快樂學習」的政策主張,遭到不少網友的負評,諸如:「快樂的學習,根基一定不紮實」、「宣揚快樂學習,莫要淪為寬容放縱」、「可以充實學習、有效學習、實用學習,但重點不應快樂學習」、「快樂學習只是口號,學習的過程都是乏味苦悶居多」、「快樂學習找的到快樂工作嗎?」、「學習是必須付出痛苦的代價,才能收成快樂的果實」、「只要有考試,就快樂不起來的」等,可見在許多網友的心中,過去的學習歷程大多是痛苦的經驗。

倘若檢視另兩組總統候選人的教育政見,也有「減輕孩子壓力」的類似主張,如:朱立倫陣營提出「讓孩子睡飽」、宋楚瑜陣營提出「能給孩子不要太累的教育」,顯見三位總統候選人都發現了目前的教育體制,讓孩子們的學習充滿壓力,以致學習太累、不快樂、睡眠不足。在當前升學主義掛帥的教育體制下,只要有考試,就伴隨著壓力,只要有壓力存在,「學習」當然不見得是快樂的事,有人揶揄「不用學習,最快樂」;不過,對部分學生而言,在成就動機的驅使下,若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或正向回饋,「學習」也就不以為苦了。因而,有人主張「適度的壓力才是成長的動力[1]」,筆者相信社會上認同此論點的人應該為數不少。

一般而言,快樂乃奠基於令人喜歡的事物上,因此,孩子學習的內容必須是其所喜愛的事物,才有快樂學習的可能,然而,學習往往涉及不同的學科領域,依多元智慧理論,學童所擅長的學習強項不盡相同,除非在教師的教學引導過程中,其所採取的教學方法能夠「引人入勝」,否則,期待每位孩子在每一學科抱持著快樂學習的心態,未免不切實際。唯有當孩子主動投入其所感興趣的事物,才有可能達到學而不倦,甚至廢寢忘食的境界,這就是心理學家M. Csikszentmihalyi所謂的「心流」(flow)經驗[2]

如何不讓「快樂學習」淪為過於理想化、虛幻不實的政策口號?筆者認為,任何教育政策的研擬,必須回歸現實,唯有體察當前教育現場的實況,才能真正「對症下藥」,尤其涉及重大教育制度的變革,若無法得到親、師、生的肯認,許多立意良善的教育改革,最後往往會偏離政策制定當時的理念。有鑑於此,教育局處官員與學者專家不該高居廟堂之內發想政策,應與基層教師、家長與學生進行溝通討論,檢討現行教育體制何以造成學生學習的不樂? 然後,再共同商討在具體的教學策略中,應該如何誘發學生的內在動機,激發其自主學習的意願,使其能專注投入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實現快樂學習的本質。

 

[1] 可參考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209/556466/
[2] 可參考http://topic.parenting.com.tw/issue/2013/futurelearning/article2-3-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