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稿, 教育

私立大學是否即將深層崩壞?

圖 / Emptiless Ever

文 / 周平

過去十五年來,廣設大學的粗糙政策,造成高教快速擴張。然最近幾年,部份後段私立大學開始出現招生大量缺額的現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指出,少子化是學生數不足的主因。教育部吳清基則表示,倘若以目前每年招生少百分之二來計算,民國一百一十年將會有超過七萬個缺額,屆時恐將會有六十所大學消失。這個說法雖然尚未成為客觀事實,但它卻已在許多後段私大經營者的主觀感受中,造成恐慌的心理事實。從而在所做所為上產生自我實現預言,加速使自己越來越像是個該被淘汰的大學。並倒果為因,以少子化作為自身招生不足的謬誤歸因。

事實上,就人口結構來看,近年來的招生缺額與少子化並沒有太大的關聯,真正嚴重的少子化是十年以後的事。看看以下每年台灣人口數以五年做一個級距的統計表:0-4歲 / 981,461人;5-9歲 / 1,205,384人;10-14歲1,508.557人;15-19歲 / 1,612,700人;20-24歲 / 1,587,654人 ;25-29歲 / 1,919,023人。由此可知,少子化最糟的情況是在十歲以下的年齡層。一到十歲的年齡層中,整整少了六十萬孩童。因此,十年後,才是我們真正要擔心的。相較於此,我們可以說,目前經歷的主要不算是少子化問題。

筆者認為近年招生出現大量缺額,不應以少子化作為託詞,來迴避部分私大自身辦學的不力的缺失。否則,我們如何解釋有些私大逆勢成長,錄取率近乎百分之百 ;有些私大則每況愈下,缺額數大過報到數?

從前一波招生墊底而成為媒體頭條的數個大學來看,其共同特徵是,大學系所專業評鑑結果成績太差,校名還被編成口訣為考生所嫌棄。部分學校則是因為董事會或校長獨裁專斷謀取私利、校務會議形同虛設、財務不透明或行政主管營私任用親信、教授行為不檢點、教職員明爭暗鬥等成為媒體報導的負面新聞。第一波墊底學校多數已退出聯招,改採獨招。扣除這些學校之後,又補進了第二波墊底的大學,其中不少是宗教興辦的新設私立大學。

除了一些不利的外部因素外,第二波墊底大學最大的困境是內在的陷落。有如岩盤蠕動所造成的深層崩壞一般,一些原本具有書院風格的小型私立大學,妥協於虛幻的新自由主義論述,以市場化原則治理,使大學迅速擴張並妥協於庸俗的商品化邏輯。成本效益和收支平衡被視為無上命令,終致創校的初始核心價值漸漸從根腐蝕。

學校沒有了核心的價值理性,行動者(教職員工)的行動就成了沒有熱情和信念的工具理性。表現在招生事務上,不在乎學生素質參差,只在乎人數可換算成金額。在教學設備、飲食、住宿、學生活動設施和交通上,以最簡陋的條件敷衍了事,導致學生怨聲載道,並透過網路流傳到考生耳中。教職員人數和系所組織架構的治理原則是,儘量精簡、開發每個人的剩餘價值。在缺乏尊嚴的工具理性對待下,造成教職員失去了內在意義和士氣,教學和服務品質自然越益惡化。以市場導向設置熱門科系,則因倉促成軍而淪為墊底的志願。

這一波招生不佳的私立大學,如果不能跳脫市場邏輯重新定位自己,以重振創校優良傳統和核心價值,建立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大學,則它勢必淪落到不可逆轉的深層崩壞境地。果如此,則不待少子化降臨,它早已灰飛煙滅。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