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稿, 媒體

【狗仔回憶錄 1】黎智英幫我上的一堂職場課

圖 / 林昱丞

文 / 康文炳(壹週刊前副總編輯)

聽說《壹週刊》要熄燈了,昔日同仁紛紛表達各種感言。

作為人生職場的重要經歷,自己好像也不能不說點什麼。

在《壹週刊》學到很多,但如果要講最重要的一件事,卻不是編輯技能,而是編輯之外的收穫。

那應該是台灣《壹週刊》創刊後半年內的事吧。當時,《壹週刊》繼承了《明日報》龐大的組織架構,黎智英也不主動調整,而是讓我們進行一場真人實境的生存遊戲──沒有表現,就整組裁撤。

在體育組、國際組相繼陣亡後,連我們傳統認為不可或缺的政治組,黎智英也大刀一揮,一整組砍了。再來,大家都覺得大陸組岌岌可危。

因為在裁撤政治組後,黎智英不只一次談到說,他剛到台灣時,很多人跟他說(包括詹宏志),台灣人對政治和大陸很有興趣;但他現在發現這是錯的,因為作政治和大陸新聞都沒人買。

而彼時坐在台下的我,正是大陸組主管。

***

就在這種戰戰兢兢的壓力,交雜著學習成長的喜悅氛圍中,大家都努力摸著石頭,看能不能過得了河。

當時,台商在中國包二奶的話題很熱,我們有一組文字與攝影記者到廣州採訪「連台灣學生也包二奶」的故事;角度新穎,選題也符合《壹週刊》品牌定位。

那時我們剛學到「圖文整合」的作業方式,記者很認真,在採訪過程打電話回來討論開頁的照片。我們就採訪內容設想了一些可能,最後決定拍一cut台灣學生下課回家後,躺在床上,「二奶」幫他按摩的照片。

隔天,記者回報說,「二奶」有些起疑,無論怎麼魯,都已不願再入鏡了。當然,我們的記者是以「想到廣州考研究所的學生」隱匿身份採訪的,能「演」到這個階段已不容易了。

記者建議說,也許可以安排另一個女生充當模特兒來「示意」一下。我不曉得自己是否有猶豫了一下,但一張好的開頁照實在太重要了,我再次確認「二奶」日常真的有幫台灣學生按摩的情事,就同意了。

登出來了,題材新鮮、視覺也處理得不錯。正當我還陶醉在自我得意之際,卻不想大難已然臨頭了。

***

隔周周四一早,香港《壹週刊》的同仁把另一家香港週刊的封面和相關內容傳真過來。斗大標題:「台灣壹週刊屈我叫雞!」看得我全身乏力。

原來,雖然我們幫受訪對象打了馬賽克,但沒想到的是,打再大的馬賽克也難逃拉拔你長大的老媽的法眼啊。結果,受訪對象的老媽打電話去把兒子臭罵一頓。兒子為了撇清,除了全盤否認外,並向當時香港《壹週刊》的競爭對手《東週刊》投訴,直指我們照片作假。

下午,黎智英開會,他先說了一些話,大意是,《壹週刊》因處理題材敏感,本身就會是個爭議的媒體,所以我們應該要更小心、更嚴謹地處理新聞。他隨即問了《東週刊》的事;我想,事情這麼大條,總編輯應該已跟他說明了,所以只簡短地說:「的確,是我處理失誤!」

黎智英沒再說什麼,就繼續檢討另一篇美食報導。他語帶無奈地反問,「你們為什麼還是把XXX選為最佳港式餐廳呢?」

原來,上週報題會議,當生活版主管報這個題目時,嗜嘗美食的黎智英就興致勃勃地分享他的經驗說,像XXX的東西就不行,魚翅餃一夾起來,內餡就掉下來,去了兩次都這樣……。

結果,偏偏該餐廳不僅入選當期報導的十大最佳港式餐廳,推薦的品項更是魚翅餃。

黎說,「並不是說我是老闆,你們就要聽我的;我這麼愛吃,你們也要尊重我這個用家的意見嘛!」

該生活版主管回答說,「我都跟記者說了,沒想到他們還是這樣處理!我…」

記憶中,那天會議就檢討一件大事(我的國際醜聞)、一件小事(誰管魚翅餃包得實不實)。

會後,幾位熟絡的同事來安慰我,我只能苦笑說:「終於輪到我打包走人了。」表面上雖看得開,但我想那天心情應該是很低落的吧;因為,如今回憶起來,總覺得那天室內的燈光格外昏暗。

結果,周五一早果然聽到新的人事消息:生活版的那位主管,「下週不用來上班了!」

***

事後沒人談論,但作為當事人之一,我很清楚,黎智英的管理不是用說的,而是用做的。這件事他要傳遞的管理價值很清晰:承當!

工作不怕犯錯,但作為一個管理者,絕不要把責任往下推,或找藉口!

黎智英說得直接:「我花錢請你們來,是要來幫我解決問題的,不是來聽你們抱怨的!」

我生性疏懶,稍熟的朋友都了解。但要說這十五年來,我的職場人生有什麼小小的進展,那有一大半的原因,是我時時銘記著這個故事。

【狗仔回憶錄 1】黎智英幫我上的一堂職場課
【狗仔回憶錄 2 】《壹週刊》的檢討會
【狗仔回憶錄 3 】老闆的溫度 ───詹宏志VS.黎智英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