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公民課

老師,謝師宴你來嗎?

圖/張已亷

文/楊素芳(國立台南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主客易位的謝師宴

日前一篇政大法律系教授的臉書貼文感嘆,如今的謝師宴變成謝生宴,學生是主角,老師前一天才被通知,甚至被要求提供獎品抽獎炒熱氣氛……相信這並非教授個人的特殊經驗,應該也有不少老師有相同的感慨。

值得慶幸的是,教授無緣目睹大學生們的討論過程,否則後果更不堪設想。筆者任職高中導師期間,這種機會不請自來,學生們的討論重點不外乎,自己想吃什麼、價格如何、全班多數人能出席的時間是哪天等等,這部分的討論過程,已經缺少以老師為主的考量。進一步,再令人心寒的討論內容就包括,不想請哪些老師,座位分配,抽籤決定謝師宴當天誰負責陪老師聊天……(到這裡,大概沒有一位知情的老師願意出席這種餐會吧!)。

教授將此現象歸因於家庭教育的失敗,指出會唸書考試的孩子,未必代表教養成功。不可否認地,家庭教養功能的弱化是許多社會問題的主要癥結,而本文嘗試從社會交換理論來分析,為謝師宴的單一形式化及其帶來的扭曲現象,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考。

效用主義下的師生關係

試想一下,師生關係是基於何種理由而存在?也就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建立在滿足彼此的哪些需求進而產生交換?效用主義(Utilitarianism,又稱功利主義)的觀點,認為相互的利益是人們交換的唯一動力。在升學導向或實用目的的教育現場中,老師擁有知識與掌控分數評比的權威,而學生努力學習獲得好成績回報老師及社會的期待,以維持著彼此的互動關係(對考試有用的知識,老師好好教,學生認真學,共同成就升學績效)。然而,這樣的互惠基礎其實是相當薄弱的,一旦「逐利」動機消失,師生關係就變的脆弱而現實。

謝師宴的形式或運作,從效用主義的觀點來看,對不少學生而言,請老師吃謝師宴並沒有獲得好處或利益,然而謝師傳統行之有年,不得不做,基於功利與實用的考量,於是就選擇自己喜歡吃的,吃得開心的,老師淪為配角……等等現象,就是師生關係功利化的結果。

另一方面,法務部廉政署日前重申《教育部與所屬機關學校之公務員及教師廉政倫理規範》第七條規定「公教人員不得參加與其職務有利害關係者之飲宴應酬。」規範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教師利用或接受學生的不當利益,從而要求教師不得於畢業前的飲宴應酬。換言之,評量學生成績與參加謝師宴之間,存在著利益交換的對價關係,而法令期待廉潔自持且公正無私的老師們,不要陷入這樣的兩難處境。上述禁止規定的預設,也再次驗證效用主義的觀點,師生之間是因為利益而進行交換。

商品化的謝師宴

每年四月到六月的畢業季期間,謝師宴的供給需求,說明了謝師宴的市場商機不容小覰。從供給面來看,五星飯店、連鎖餐飲集團到地區性的小型餐廳,推出各種優惠方案吸引畢業生的目光,多樣菜色也能任君選擇,中式和菜、火鍋燒烤、自助餐吃到飽、美式炸雞漢堡和義式披薩……有些業者也提供表演場地、卡拉OK設備,讓大家盡情吃、喝、玩樂,將謝師宴營造成同樂會般的娛樂氣氛,以滿足消費者的偏好。

另外,謝師宴的市場價格,大致可粗分為500元上下的低價位、600至800的中價位,以及1000元左右的高價位。高中階段的謝師宴,多半是中低價位區間的餐點為主,大學階段則是中高價位的主。以高中一個40人的班級、10位科任老師為例,低價位的500元餐點,每位學生需負擔625元;若是600元餐點則是750元;700元餐點則是875元。這對尚未有收入的高中生而言,是筆不小的金額,也是事實。再者,謝師宴的消費選擇也隱含階級性,筆者曾遇過有學生因費用過高而不出席,或希望只請「必要請」或「想請」的老師。

商業邏輯下的謝師宴成為制式化的商品選擇,能不能期待它擔起延續尊師傳統的重任呢?答案不難想像,就像沒有燭光晚餐與玫瑰花語的情人節,你相不相信愛情的永恆呢?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