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公民課

公民教育的迷思與反思

文/陳正益(國立台南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日前在出席一場活動時,一位長者於問答時間提出了對公民教育的感想,這位長者其實原本就在席間閱讀書刊已久,推想本就是單純到書店看書偶遇而非特地前來參加發表會的。但也或許要感謝他在聆聽之後的提問,讓這場的內容與參與者不再只是同溫層間的相互取暖。

長者提到因為教育內容的改變,讓現代的孩子太早社會化,因而被社會污染,導致許多亂象叢生,例如:孩子為了想要買手機未果而殺害父母、為了爭取自己的權利而暴力相向……。剎那間,公民教育儼然成為一切社會問題的罪惡淵藪,我們這群老師宛若成為誤人子弟、教授犯罪的製造機,原來許多的殺人事件是我們所導致的?

或許正因為社會變遷快速,也或許是因為不同世代的教育方式所導致的鴻溝,讓外界對公民教育的內容產生如此巨大的誤解與迷思。既然如此,就來談談「公民與社會」到底教了些什麼?

從「黨義」、「三民主義」、「公民與道德」再演進到「公民與社會

我國是在民國12年設立了「公民」一科,到了民國18年將「公民」改為「黨義」,再至民國43年於高中職設立「三民主義」科目。之後在民國51年的高中公民採倫理原則編排,民國57年的國小公民與道德改為「生活與倫理」,國中公民則改為「公民與道德」,民國60年高中也改為「公民與道德」,後來是在民國74年修訂中小學公民課程標準,高中公民與道德才再恢復為「公民」,直至民國95年成為現在的「公民與社會」。由上述的歷史演進可以推想當時的教育目標較強調犧牲奉獻與權威服從、忠君愛國、孝親敬長,甚至反共復國。因此時至今日,外界似乎仍賦予「公民」一科,太多「倫理與道德」的刻板想像和期待。

但打開現在高中「公民與社會」課本,從認識自我開始,到強調性別平等與對不同性別的尊重、甚至他人身體的尊重(如性騷擾與性侵害犯罪的防治);從認識基本人權再擴展到對弱勢者、環境、和平與多元文化權的保障與重視;從過去年代側重與自己有關係者的五倫(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到如今強調對社會公共的關注與檢視國家也可能對人民造成侵害。此外,也讓學生對大眾傳播媒體報導內容懂得抱持懷疑與探求真相的態度……。從上述內涵來看,「公民與社會」課程不只沒有教要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去殺害父母,反過來,我們強調的是尊重他人身體自主權、尊重差異與多元。不僅沒有教孩子謀財害命與自掃門前雪,我們更要學生以更高的視野去關心環境、關注公共事務與關懷社會弱勢。

從狹隘的「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擴展到認識「民主政治與國際關係」

「三民主義」一詞,相信對七年級以前的世代會比「公民」一科更為熟悉,因為公民非考科,早就為學校配課主科所犧牲。而三民主義則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一科,不求批判思考,只要「整本」(薄薄的)背起來就可以得高分,申論題文末最好再加句「我們要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解救大陸苦難同胞」。印象中似乎只有共產極權國家才會把立國者思想列為國民教育階段的必修科目與大學入學必考考科(甚至到大學一年級還列為必修課程),要強調的是,不是不能教立國者的思想,只是不應在國民教育階段以國家強制性的方式實施,而應是在大學(含以上)階段,只要學生有興趣都可以自由選擇修習,無論自由主義或馬克思主義(或許有部分人聽到馬克思又開始冷汗直流,說老師灌輸邪惡思想了,若是這樣就真的是黨國教育的遺毒了啊!)。

現在的「公民與社會」課程,除了介紹民主體制外,也談論各種政府體制,讓學生知道內閣制、總統制與雙首長制的特點。在課本以外,授課老師也常會延伸介紹如美國總統大選或各種體制內部微妙的制衡關係。此外,選舉制度的類型更是與實際政治生活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對於政治體制的運作有基本的了解。而國際關係單元則是讓學生理解國際政治的現勢與台灣在國際局勢中的處境與困境,相信這遠比過去教授反共復國更有國族認同感與國際觀吧!

著重「基本人權保障、生活法律、紛爭解決與永續發展」

法律與經濟學課程在過往的公民課程中顯得較為艱澀難懂也不被重視,三民主義也不包含這部分。但現在「公民與社會」中的法律學與經濟學內容卻是與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法律學課程中提到憲法對基本人權的保障與刑事司法人權,目的就是在避免國家濫權,而老師透過冤案的介紹,更可建立高中生在實質正義外對程序正義的重視,以及對生命的尊重。另外,除《民法》外,《消費者保護法》、《勞動基準法》與《公平交易法》的介紹,則是要讓學生知道資本主義社會下消費者與勞工可能淪為被資本家剝削的對象,因此國家透過公權力介入私法關係去保障弱勢者。《家暴防治法》、《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性騷擾防治法》與妨害性自主罪等,則是要讓學生知道要尊重不同性別或他人身體自主權,也建立其在家庭、職場或生活中遭受侵害時的救濟與救援管道。所以,公民老師們不僅不是犯罪製造機,更是法治與人權教育的倡導者。

至於經濟學課程,學生除理解市場供需法則外,更知道該追求永續發展,避免因過度追求經濟成長卻犧牲環境生態,全球暖化問題不正是此刻世界各國必須面對的真相。因此,我們不僅沒有教學生要你爭我奪、自私自利;反觀更是要讓孩子知道該珍惜資源,關注全球化帶來的環境汙染與貧富差距惡化等問題,否則未來將可能成為環境的難民。

或許是政治氛圍導致的對立仇恨,讓台灣社會常對不同意見者間難以產生良性對話。誠如性別平等教育本所欲追求的是尊重與包容之精神,卻被醜化成鼓勵同性戀與雜交。人權與法治教育的精神本也是希望實現社會能對弱勢者加以重視,以及透過國家加以制度性的保障,並建立一個相互尊重的法治社會與權力節制的政府體制,但卻被認為是在倡導為求私利不擇手段。但反觀資本主義社會下,資本家為獲取更多的利益,不惜直接將有毒廢棄物排入河川、土壤或空氣中,殘害了無辜的勞工與社會大眾;亦或是規避勞動法規惡性關廠,一次又一次受害的民眾卻求償無門,背後凸顯的是政府的漠視,難道這就是我們要的正義?以上所提都是幾十年前已浮現的問題,若社會大眾皆認為事不關己,我想這才是公民教育的失敗,也正凸顯過去年代荒謬的順民與愚民教育政策了。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