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公民課

人生何處不性別

圖/micagoto

文/周妮比(羊肉爐尬豆瓣醬高中 公民與社會教師)

高一開學之際,進行到群己關係時,性別亦是個人自我認同與關係概念之一。講述性別成因時,一般我們習以為常的基本資料的性別男女時,做為生物性別決定我們是男是女;而極少數的人出生時,發現呈現XXY或XYY的性染色體異常,透過治療,使得符合左邊或右邊的生物性別。之後藉由所謂社會性別的強化,習慣成為男生或女生,正如受精時決定男生女生、左邊右邊,就是沒有中間的選項,繼續走下去,成為期待中的男生或女生。

各位看官注意,剛出生的小嬰兒看臉,完全看不出性別,唯有掀開尿布,恩哼,恭喜老爺、賀喜夫人,生了個小雞雞,祖宗可以欣慰了;或是賀喜老爺、恭喜夫人,雖然是雞套子,或許以後捕獲不少小雞雞(未必,說不定人家喜歡女生,哼哼)。接著,用藍色包巾與粉紅色包巾區別男孩與女孩、以弄璋弄瓦賀喜、玩具也是分成鐵金剛或洋娃娃,培養不同與相符合之性別氣質。因此先天生物性別的差異,經由後天的教化,逐漸成為我們習慣、甚至安全的性別印象。

外界期待的性別印象,所謂男生陽剛、女生溫柔;男生活潑好動、女生文靜乖巧;男生讀理工、女生念文商等諸如此類的印象,平常生活上的家事分配,往往落在女孩兒身上。尤其是長女,如果稍有抱怨,會有一連串的數落:「現在不學不會,以後結婚被笑不會做家事,家裡都沒教,連帶酸到老媽……」符合長姊如母的印象,其他兄弟在旁順便數落訕笑,「就是你要做家事,哇哈哈哈」等。

原本以為如此的想像進行課程,隨口問學生,以為會有好幾個女生前仆後繼的發言瘋狂抱怨,結果好幾個班皆回答:「一起做」、「老爸做」、「小孩做」,雖然也有:「老媽做」、女生們抱怨做家事的辛苦,這些不意外的答案,較訝異的是以往認為女生包辦家事的性別刻板印象,似乎在少子化,基於愛惜子女不願意讓小孩做家事,還是真的性別平權了,老爸老媽一起做家事,這樣需要增修課本內容了,以往姊妹們瘋狂抱怨為啥是女生做家事等這種熱烈的討論,現在已平淡冷靜許多。

再問女生們可接受男朋友比自己矮、收入比自己少、房子誰買時,還真的有些不在意、養男朋友、老公,房子一起買的,現代無敵女強人氣勢般的秒回,應該把這些錄下來,十幾年後再來印證。以往的性別刻板印象、婚配斜坡,難道真的因為十幾年來提倡性別教育,性別平等時代已來臨,看來許多性別團體已經達成階段任務,可繼續挑戰其他議題了。

回想2004年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保障學生不因性別、性傾向等因素,避免受到不平等對待,增列假別、增加性別相關課程、修改服儀規定等,因此制服款式未必只有裙裝、可以自身需求穿著褲裝,雖然偶有聽聞男生抱怨為啥不能穿著裙裝。不過我想如果願意,因此產生校規問題,貴校公民社會科教師也許可能會樂意協助吧。研究所時期接受公民社會教師訓練時,葉姓少年是性別教育的焦點。成為高中公民社會教師至今,必會提醒校園內不同性別特質的負面行為,學校從來不就是真空乾淨單純、脫離社會的泡泡夢幻世界,日常生活的歧視,社會有,學校當然也會有,因此縱然再如何提倡性別差異、多元性別、尊重與重視,也不可能完全的落實,但若真的不欣賞,至少也不攻擊。

總之性別也是個人自我概念之一,想認同何種性別、特質與表現,甚至這些也未必是相同系列的配件。誰說男生平常打球嘶吼吶喊、遇飛蟑螂不能尖叫;女生平常文靜乖巧,遇色狼不能揍幾拳?每當聽聞葉媽媽將對兒子的思念,化成推動性別多元與平等的助力,依舊在性別這條道路上發聲之消息,總是感佩還是有人依舊在性別這條路持續努力。

教書至今,接受性別多元呈現日益普遍。以往的男女二分,早已擴充成性別光譜,再說性別光譜不是只能用來解釋男生女生對立之比照藍綠。男中帶女、女中帶男的特質,也早已見怪不怪,言行舉止也不會特別標註男女,班上需要搬書,絕不說五位男生去搬書,只說五個粗壯的自願去搬書。再說目前營養多到剩,不少女生也是跟男生不相上下,班上也是有些看起來瘦弱的男生,所以搬書未必是男生的專利。運動會班級進場表演,班上幾個男生表示從選歌、規劃、示範、教舞、排隊型都是他們,得意的咧,雖然導師依舊手腳不聽使喚般的拖累整體表現,但亦顯示這也並非是女生的專利。總之,多元的性別呈現,早已是常態,先前世大運受歡迎的選手系列,亦應證了性別多元呈現。

身為公民社會老師,欣見如此多元的性別呈現,畢竟如果只是兩性,不也單調多了。以往參加性別教育研習時,借用主講者的標語當標頭,偶爾受到關愛的眼神。男老師參與性別教育研習時,現場呈現陰盛陽衰局面,往往被特別#起來,不外乎聽到走在時代先驅、受到姊妹感召、或投以曖昧眼神,原來你也是……。其實不就性別多元,特質未必只有專屬某性別。人生何處不性別,人生雖不能選擇自己性別(也未必,現在手術這麼方便,嘿嘿),但可選擇自己特質,建立自己的性別特質。作自己,好自在,這並非幫某產品打廣告,而是真的如此自在,真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