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公民課

教室外的公民課|內閣制與僵局

圖 / Derwisz(依CC授權方式使用)

文/許清閔(苑裡高中公民科教師)

如何思考眼前之所見?

一直以來,總是跟課堂上的學生們提醒:不要光靠記憶學習社會科!以政府體制為例,制度來自人,而人本來就多變,往往在環境變遷的過程中,人改變了制度也改變了自己。在英國脫歐的一連串發展中,就可以發現內閣制也產生了一些變化。

傳統的議會內閣制強調行政立法融合,雙方透過議會多數黨或聯盟的連結,形成一體兩面的執政模式,也因此擁有議會多數的執政黨或聯盟所推行的政策,往往會得到議會的支持;反之,如果政策無法通過議會這一關,執政團隊大概也喪失了議會多數的支持,這時解散議會便是最可能的選項,透過訴諸民意解決行政與立法之間分歧的狀態。這些大致就是教科書上對於內閣制的詮釋,也由此衍生出「內閣制不會出現僵局」的結論,但這段論述在今年已經被挑戰!

自從2016年英國通過脫歐公投之後,梅伊(Theresa Mary May)便接下了棘手的首相職務,著手脫歐事宜。不料梅伊除了要面對難纏的歐盟各國領袖,更在議會內遭逢一再的挫敗!2019年1月,英國內閣正式向議會提出與歐盟協議完成的脫歐方案,尋求支持,但表決結果卻讓梅伊敗北!除了反對黨之外,執政的保守黨後排議員也多人叛變,一同否決了內閣提案。

緊接著反對黨工黨領銜提出對梅伊首相的不信任案,結果也未能獲得多數,梅伊保住首相一職。接下來在3月間,內閣又接續提出脫歐方案,議會一如當初,再三否決。並且在3月25日做成決議:解除首相的脫歐主導權! 4月,議會自主發動「指示性投票」,尋求議員們對於脫歐的真正看法。只不過5項提案全遭推翻!

短短的三個月內,身為內閣制發源地的英國展現了令人瞠目的發展!除了眾所關注的脫歐大戲之外,英國的議會與內閣也不斷否定議會內閣制的傳統特徵!如同前段所言,議會內閣制的運作是基於擁有多數支持的團隊組閣執政,法案或預算的推動應當較為順利,不至於出現僵局。但是在英國脫歐途中,內閣顯然已經無力說服議會,多數議員也反對首相政策,可是不信任案又過不了,內閣也無法請求女王下令解散國會,僵局已然形成!

事態的發展起因於2011年保守自民黨聯合內閣推動的「固定任期議會法」(Fixed-term Parliament Act 2011),這項法案大幅限制了傳統屬於君主的解散議會特權,也造成首相無法「主動」向女王建議解散議會。此後議會的解散近似於台灣的「被動解散」設計:唯有議會通過不信任案,且無法產生新的多數時,女王才可以下令解散,於是我們看到了英國議會與內閣之間針對脫歐事務產生僵局,而傳統的教科書也遭到了制度變遷下的新挑戰。

此外,除了一再否決內閣脫歐提案外,議會也決定取代首相對於脫歐的主導權,雖然這個決議本身沒有法律上的強制力,但形同再次宣告英國議會的傳統角色:「除了不能將男變女,女變男,議會無所不能!」在當前世界各國普遍存在行政權優勢的情況下,議會藉此重振了自己的聲威,但在脫歐決策上還是一事無成。

從新制度主義的觀點來看,制度本身既受到人的影響也影響著人,所以制度本身是動態,而非一成不變的。基於此,倘若大家在學習社會學科只是一味記憶,而缺乏理解,那當我們面對制度變遷的時候,腦袋也可能會出現不知其所以然的僵局了。

備註:
[1] 後座議員(英語:Backbencher)是西敏制國會(英式)坐在議會後座的普通議員。後座議員並非執政黨內閣成員,亦不是在野黨的領袖、發言人或影子內閣成員(因他們已佔據前座,故稱前座議員)。後座議員通常是新當選或委任的議員,或已從政府退休的議員。

[2] 英國國會否決梅伊脫歐協議!反對黨提不信任案(中國時報)

[3] 「再次」挺過不信任案的梅伊:英國不排除「無協議脫歐」)(關鍵評論網)

[4] 329對302票,英國下議院解除首相「脫歐主導權」!衛報:這是對梅伊的羞辱式表決(風傳媒)

[5] 英國脫離歐盟(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