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 外稿

【外稿】兩週後,你還在關注中一中事件的後續嗎?

文/許明智(FaceBook 忽聞布農踏歌聲 作者群)

事件發展的梗概
兩週前,中一中園遊會菜單以「烯環鈉」取名的事件引起爭議(4/29),先是原住民粉專的批判,到學生的回應(有道歉,也有反擊的言論),最後在議員質詢下,校方公開道歉。不過,由於有議員認為「校長需要下臺以示負責」(5/1),故中一中校內師生間開始主張「政治不應干涉教育,應讓這起事件回歸教育的本質」。在政治層面,也有立委則開始提倡要盡快修反歧視法,試圖讓這起事件的影響力能擴散至法律變革。

事隔兩週,關於這起事件的聲浪已逐漸減少,媒體和大眾則開始關注臺中捷運的意外。然而,中一中事件的後續為何?5月10日臺中一中就舉辦「多元文化融合及原住民族議題講座」,邀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的陳張培倫(Tunkan Tansikian)副教授分享「Tuhasaz hai maszang dangian pani tu hanitu(惡言是長著翅膀的精靈)」。不過,有多少學生能參加這樣的講座?透過幾場演講,真的就能改善校內風氣嗎?仍值得我們後續持續追蹤。

忽聞布農踏歌聲的論述位置
在這起事件中,我認為「忽聞布農踏歌聲」的立場較為特殊:我們既不是原住民身分,也不是中一中的師生。然而,我們兩個小編既投身教育現場,又長期關注原住民族議題,因而在這起事件發生時,能採取不同於上述兩者的角度切入觀察,並透過我在建中的教學實踐,打造出建中生與中一中學生間溝通的平臺。

值得慶幸的是,該篇貼文成為粉專成立以來「讚數、分享數與觸及數最高」的貼文,讓學生的溝通過程能被更多人看見,也讓不在教學現場的人不會因為這起事件,而失去對於教育的信心。

建中人社學程學生的行動
在此,我想再分享一位學生的行動:這位建中生是高三文組班的,較為特別的是,我在實習期間不僅上過他們班的國文,也在參與人文暨社會科學資優教育學程的過程中,與這位學生討論過他以「外籍移工」為主題的專題。

令人感動的是,在事件發生後的第五天(5/3),他看了我一系列的限動後,傳來一段文字,內文提及「博恩事件、大嘻哈時代事件、光復高中納粹遊行事件」似乎能與中一中園遊會事件進行參照,並比較不同事件之間的差異與共性,進而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背後的結構性問題,甚至提出「客家人被說節儉、刻薄是否構成歧視」的疑問。

這段發言,不僅展現人社學程教育的訓練,更讓我們看見「教育的本質」(中一中師生所訴求的)正是要讓學生能經由這起事件,讓關懷社會的視角延伸到不同向度。或許這位同學未來不會是原住民族議題的專家,但我相信他會運用他的思辨能力,持續在不同領域發聲。

最令人感動的是,他在這起事件後創立了一個IG粉專「臺灣學生自由領航者」,希望藉由報導喚起深刻的對話與實踐,第一篇文章就是藉由中一中園遊會事件,以及後續中一中學生的發文,來討論歧視的界線如何被形塑?

這個行動讓我們看見這起事件所帶來的不只是悲憤,同時也能刺激一些學生投入公共議題的討論。歡迎大家追蹤、按讚他的粉專,讓我們不僅只是短暫地關注單一事件,更能進一步觸及事件後續,在教學現場發酵的種種轉變。

【延伸閱讀】
【外稿】關於加分政策的三大迷思
【外稿】面對校園中的歧視言語,「教育」還有什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