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激情過去 衝突轉型 是誰仍在反核?

整理/公庫記者許詩愷

四年前伴隨剛落幕的318運動,對時任政府的不滿仍持續膨脹,反核遊行創下史上最多人紀錄,並佔領、癱瘓忠孝西路直到凌晨遭水車驅離。

四年過去了,又一次縣市長選舉,以及《公投法》修改後各方踴躍提案。面對核能團體的「以核養綠」公投,反核運動持續處於輿論下風,而逐漸忘記激情,或只留下衝突印象的民間社會彷彿也忘了這些論戰並非新玩意。

能源議題牽涉科學和國家政策,是台灣未來發展最重要的關鍵之一;但它更不只是能源議題,伴隨環境破壞、空汙、職業安全、區域發展失衡,影響各種領域。

在投票前一天,對於理性/非理性、科學/非科學的留言已經夠豐富了,公庫為讀者們統整這半年間反核方的多元發言:有擔心議題淪為口水仗的學者、有前往北海岸認識在地居民的首投族、也有引用國際資料進行論戰的環保團體,甚至是對四年前那場激情的反思。

公庫身為另類媒體,無法自外於社會,盼以下報導能讓「反核」一事立體化,也望讀者們不吝立場差異,在公庫有限的篇幅與能力之外,同時多理解擁核人士的擔憂或期待,因為不論公投結果如何,此事仍將繼續延燒,結果則留待各位選擇。

正確認識核能是全民責任 559名學者連署支持非核減煤
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邱花妹指出,核能不只是能源議題,它涉及各種技術和衝突,例如對環境的影響、輻射健康疑慮、生產過程的職業安全、以及核廢料如何處理;而部份擁核人士長期批評反核「不科學」甚至貼上黨派屬性,這些說法忽略了核能對社會的多方影響。

反核方設辦事處迎戰以核養綠 盼以數據破除各界迷思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質疑,即使所有核能發電機組一起發電,甚至再加上正常運作的核四廠,都無法達到以核養綠的20%目標,如果擁核方宣稱的「沒有核電會缺電,經濟會崩壞」屬實,為什麼在核能發電佔比已大幅下滑的今日「崩壞沒有開始發生?」

蘭嶼達悟族從沒同意核廢設場 原住民要求擁核者黃士修道歉
擁核團體趁選舉期間發起「以核養綠」公投案,公投案發起人黃士修在11/2靜宜大學演講時稱「核廢料帶給蘭嶼當地發展」,使得許多原住民族無法接受。

廢核平台引國際報告強調:核能不斷衰退、綠能才是顯學
「全球核電佔比已從1996年最高峰17.5%降至現在約10%。」法國能源資訊中心創辦人Mycle Schneider表示,美國從2009年起,決定將18座反應爐在到2025年前提早關閉,造成變動的最大原因除了安全疑慮,更源自成本考量。他說明新興能源發展迅速,使用天然氣、再生能源的成本已比「讓核電廠正常運作」便宜。

首投族赴北海岸 紀錄核電廠旁居民憂慮心聲
數名關心環境議題,今年成為首投族的大學生創立Facebook粉絲頁「它核他們的故事」採訪核電廠周遭的居民故事,發起人李若慈強調「聽見當地人的聲音,才能體會到他們的恐懼是什麼。」

核二除役說明會 「馬英九們」沒來 居民重申反延役
金山高中退休教師江櫻梅說,核一、核二廠緊鄰活動斷層,加上這裡交通設施、疏散條件不足,萬一發生嚴重事故、橋斷路毀,「我們真的無路可逃。」夾在兩座核電廠之間,居民們時時刻刻都在擔心核災風險,因此堅決反對核電廠延役。

圖:核四興建時,並未對居民清楚說明,僅開了一場用電說明會,送居民日曆、抽獎,隔天就說居民接受核四興建。當地居民很快組成鹽寮反核自救會。此為成立時,將台電送的日曆撕毀的行動。提供者:前鹽寮反核自救會長吳文通。

【外稿】胡慕情:核能是戰爭的殘魂
如今的反噬,牽涉了曾關心反核運動者的政治想像、民主素養;同時,也牽涉運動內的語言使用、媒介氾濫,以及歷史情境。此時此刻回想這些,時勢上不太正確。然而也是對著運動目的急欲達成的疏忽反省,讓工具回過頭來宰制,並使真正有治理手段的人迴避退位,而人相互傷害。

【外稿】告別弱弱相殘的能源供給——台灣非核低碳家園,終能達成
或許該重新調整既往的社會運動方式,該如何地去進行更多的社會對話,在各個層面上,不僅只是說服公部門去進行治理上的調整,更該讓社會一起邁向新的社會。

【外稿】蔡中岳:喪屍般留言,沒有比較對–回應以核養綠公投的荒謬
指涉他人造謠不是你的權利,而是一種攻擊性的行為,你可以在主觀上不認同他人的言論,但是沒有足夠的專業去客觀的判斷是非,也就沒有指責他人造謠的資格。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