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徵, 投稿, 文化, 都更

【投書】八仙洞多重時空文化,需要學術界共同關注!

八仙洞的海蝕洞展演著地質景觀、史前遺址與洞內廟文化,是個具有多重時間下不同人群與環境互動的文化資產,需要更多不同專業的專家學者一起關注。圖/台東縣觀光旅遊網

文/劉佳昇(人類學研究生)

八仙洞(遺址或風景區)位在台東縣長濱鄉,是個從台東市出發需要1~2小時行車時間的觀光景點,其景點介紹在台東縣觀光旅遊網及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網站中,皆包含有「自然形成的海蝕洞穴」、「非常豐富的舊石器時代先陶文化」、「發現史前文化前,多用作開闢神壇,因此洞穴名多帶有宗教色彩」,台東縣觀光旅遊網更提及「因八仙過海傳說而得名」的說明。從政府單位提供的介紹即可發現,八仙洞中這三個主要的景點特色,一方面具有時間上的先後連結,另一方面則有環境與人群的互動關係。

百萬年前的地殼運動、火山運動及海水侵蝕逐漸造就出現今八仙洞的海蝕洞景觀;5萬年前至5000年前開始有「舊石器時代」的長濱文化人群在此生活(宋文薰1969:25);4700至4500年前則有「新石器時代」使用細繩紋陶器的人群駐足,3500至2000年前是「新石器時代」麒麟文化的人群聚落,2000年前進入「鐵器時代」的靜浦文化人群在此活動(臧振華等 2016);距今數百年以內則有不同的「原住民族群」在周邊生活;1935年的「日治時期」開始有先民在八仙洞內放置觀音像,建設簡單廟宇結構,1949年「國民政府時期」開始有洞內廟(潮音洞)建廟、申請門牌(劉佳蕙 2017);潮音洞廟宇傳承近70年至今更仍有第三代的老住持與徒弟繼續在其間生活。

上面這一連串的自然運動和人群活動,提供了地質學、考古學相當豐富精采的資料,這些資料也是讓八仙洞被列為國定遺址的重要指標,除了證明台灣在數萬年前即有人群居住,更呈現出史前人群如何在特定的環境之下與其互動共存。並且八仙洞裡環境與人群的互動共存也沒有停止,一直延續至今形成「洞內廟文化」,但這存在數十年的人群文化卻在考古學研究中被排除。

當然,若強求以探討「地下文化」為核心的考古學似乎太過,但在此要提出的仍是希望台灣考古學家將「當下的文化」也放進時間向度和地層堆積的考量中,尤其考古學作為人類學的一支,應該意識到對於文化多元與在地脈絡的重要視野。八仙洞不是只有「地質景觀」及「史前文化」,近現代的人群移動與生存面貌也仍然活生生的透過「洞內廟」形態展演在所有人面前,除了地質學、考古學的價值,也有人類學、民俗學、歷史學及古物學的多重價值,完整呈現出八仙洞的多重時空樣貌,並提供顧及當下生活人群的公共性建議,需要台灣不同學術專業的學者共同關注。

延伸參考:
【鯉魚山城鄉文化會社】請正視八仙洞遺址上的文化記憶http://ppt.cc/sCMAk
【風傳媒觀點投書】保留八仙洞多元文化,勿讓遺址趕廟公http://ppt.cc/F6DVX

八仙洞爭議懶人包

【系列投書】
2016.09 請暫緩拆除 聽老師父說八仙洞故事
2016.09 另一個版本的佔地廟公──台東八仙洞開發外的那些人
2016.12 台東八仙洞開發拆老廟、開火鍋店?——記各種角力聚集的一場座談
2017.03 守著八仙洞洞內廟,賴師父還在
2017.03 八仙洞多重時空文化,需要學術界共同關注!
2017.04 拆八仙洞寺廟蓋考古園區 「我們,究竟想保留下什麼?」
2017.09 請謙虛面對別人的家——八仙洞諮詢會議紀實
2017.11 誰能還八仙洞洞內廟歷史公道? 說好的歷史調查人間蒸發
2017.12 什麼無法抹滅──台東潮音洞寺廟拆除後續

標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