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

《與惡》風光背後的「王赦」們 威脅恐嚇摧不毀心中堅持

首圖提供/公共電視

文 / 夕羽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由吳慷仁飾演的辯護律師「王赦」,充滿正義感的形象深植觀眾心中,當他因堅持理想而被潑糞、家人遭恐嚇、親友不理解,都讓許多觀眾看了揪心不已;但在現實之中,仍有不少「王赦們」正為眾人「皆曰可殺」的犯嫌辯護,但卻被外界視為「魔鬼代言人」,來自各方的批評、威脅也如影隨形。

劇中的王赦說,「就算真正該死的人,也應該有跟我們一樣的人權!這是人人生而平等、均等的權利,保護這些人的權利,是我的工作,是我想做的工作,是我喜歡的工作!」

王赦的原型是曾為台北捷運隨機殺人案、女童割喉案、小燈泡案、性侵女模殺害案、華山分屍案等重刑犯進行刑事辯護的律師黃致豪,他受訪時曾說:「不管任何被告,倘若需要他辯護時,只要能力所及就不會拒絕」「我不會因為他的長相、社經地位、罪刑重大與否而決定要不要幫他辯護」,因為「對方需要律師的協助」就是最基本理由。

而長期與黃致豪及其他人權律師合作的台灣廢除死刑聯盟執行長林欣怡說,現在台灣有經驗的相關律師不多,而接案的理由對他們而言往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再壞的人都有獲辯護的權利,不能讓個人孤零零對抗整個國家體制,讓檢察官與律師各司其職,不應因個案不同而有所改變。」

黃致豪說,辯護律師最難的一關不在於上庭辯護,而在於打開卷宗、看見被害人照片的那一刻,他也身為人父,也深深害怕這樣的慘劇發生在自己家人身上,「辯護律師也是有人性的啊!」,但他可以理解社會亟欲抒發情緒的心情,儘管罵名、威脅不斷,但他更希望大眾宣洩憤怒後能反思,「希望我的小孩以後活在什麼樣的世界。」

同樣過往收過無數極不理性、令人聞之喪膽威脅的林欣怡說,儘管台灣社會八成以上民眾傾向支持死刑,但自己仍堅信會採取攻擊、威脅者還是少數,「必須時時自我提醒,不是所有人都那麼極端,避免因少數個案感到恐懼,甚至影響日常。」

林欣怡說,日常工作就與其他NGO團體無異,但廢死聯盟受威脅時就容易被外界放大,她希望社會有更大的對話空間,因此極力避免將支持死刑者都視為不理性者;但面對種種「索命帖」恐嚇,仍須存有謹慎小心,提醒同事不要單獨留在辦公室,外出盡量結伴等,不要讓極少數者有機會造成傷害。

林欣怡表示,會投入的律師與倡議者都不是基於一時情感,過程中也一定會有掙扎、悲傷,有些人也會因親友的壓力而放棄,甚至有律師還須尋求心理諮商協助,但她也看到越來越多人加入行列,夥伴們面對問題彼此討論、相互扶持,一起在這段艱難道路上向前行。

標籤: